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作者:袁秀梅 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鎮中心初級中學
在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為了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蕭邦的《小夜曲》伴奏中閱讀,讓學生跟著朱自清先生在朦朧的月光下品味每個詞的微妙,體驗那淡淡的憂傷和喜悅。《小夜曲》與《荷塘月色》意境合為一體,月光如水,微風過處,清香四溢,仿佛遠處高樓的歌,肖邦的這首《小夜曲》,特別能表現月光和月光照耀下的荷葉。
在探究戴望舒的《雨巷》時,筆者特意選舞蹈作品《小城雨巷》來創設意境,這樣的舞蹈場景布置,悠揚的音樂聲中,一唱三嘆,娓娓道來,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及布景與詩的吻合,無一處不體現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魅力。案例解讀:注入音樂的開場白,營造氣氛,音樂創造的氛圍激發想象和聯想,用音樂和舞蹈來創設情境,讓每一位學生“入戲”。這里藝術與語文融合得如天衣似的,找不到一點縫兒。觀一斑而知全豹,實踐活動要走向以聯系、交往、對話為根本的生態式教育。生態式語文實踐活動能讓教育能充分挖掘潛力,使質量全面提升,生態式實踐活動傳統的教育思想的自我反思與超越,這樣語文實踐活動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語文實踐課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方式,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上,都能貼近生活,解讀生活,享受生活。在上完《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后,在“感受邳州風光文化”這系列實踐課上,筆者播放了《春江花月夜》,并配以解說詞:“……一座綠意涌動、活力飛揚的城市,……一座生機盎然,意氣勃發的生態園林家園。她是蘇魯交界處的一座花園之城。她涌動著崛起的斗志,奔涌著發展的豪情。她像一本歷史的長卷,古韻悠悠;她像一部當代傳奇,攝魂奪魄;她更像一座神采飛揚的畫廊,鐘靈毓秀……”出示邳州風景名勝圖如:占城的石屋寺,土山的關帝廟和馬跡亭,王杰烈士陵園小羅頭紀念館,桃花島公園,碾莊戰斗紀念館等圖片及動畫。感受以上畫面,進行如下實踐活動。
活動1:搜集古典。搜集贊揚家鄉風光文化的詩句,了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邳州。圍繞“邳州———我的驕傲!”的系列活動來展望邳州美好的明天。如古詩文:《送裴參軍還下邳舊居》北望煙鋪驃騎營,虜烽無火楚天晴。此時千里西歸客,泗上春風得及耕。
活動2:了解家鄉。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體驗愉快的合作。可以上網搜,可以查資料。如:“無畏的邳州子女對中運河多次進行大規模的修復,才使昔日的洪水走廊變成今天的魚米之鄉,銀杏之鄉。”
活動3:宣傳家鄉。引導學生用宣傳我們的家鄉,裝扮家鄉,用“心”去影響感染在我們邳州居住和觀光的每一個朋友。讓學生設計各種宣傳手段向世人推出我們邳州名勝,邳州的特產等。如:“邳州板材、銀杏、大蒜等支柱產業的發展如日中天。一個接著一個關于傳統藝術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民間剪紙,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展覽舉不勝數,令人賞心悅目。”
活動4:出謀劃策。讓學生通過點子會,寫倡議書等形式,為邳州美好的明天出謀劃策。從小樹立愛家鄉的情感,用自己的行動來推動邳州的騰飛。后續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強調學生的個人感受。要求學生利用“五•一”長假的時間,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達到“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有效增加語文實踐課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課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豐富了語文課堂和校本課程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以致用,意義重大,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雖有固定的系統的教材,但沒有熟悉的套路和規范。在整個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可變因素,還存在許多疑點、難點,有待于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從而使語文綜合實踐課更科學更有序地開展,使我們學生得以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