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文實踐論文
作者:于晨星 單位:任丘市華北油田第二中學
積極想象畫面,促進自主感悟
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再造想象的過程。再造想象的過程就是通過自己的主觀理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為豐富生動的畫面,并把該畫面內化成自己語言的復雜心理活動過程。例如,我在講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時,就采用了畫面浮現法,讓學生邊讀詩邊展開豐富的想象,再用語言描述自己想象出來的畫面。當學生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和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我讓他們抓住“風”“猿”“沙”“落木”“長江”等意象,及“清”“白”“落木”等色彩感,在腦中勾勒畫面。于是,一幅肅殺的秋景圖清晰浮現出來:獵獵秋風,高猿長嘯,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仰望是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乃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接著讀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便可在剛剛的秋景圖中添上一個孤獨、瘦弱的老人,他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而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無疑又使學生對老人的肖像做了一個更加細致的描繪,他的臉上寫滿滄桑,兩鬢斑白,而這正是他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然啊,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這樣,學生把語言變成了畫面,再用語言描述出自己勾勒的畫面,通過再造想象,很好地理解了詩人的心情,也成功實現了對文本的深入自主感悟。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促進自主感悟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聽、說、讀、寫、演,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激發學生成就感,強化學生自我意識,提高學生交往能力,從而激起學生的自我感悟。例如,講語言文字應用的第一節《美麗而奇妙的語言———認識漢字》時,為了激發學生走進漢語、探究漢語、更好地應用漢語的學習欲望,我開展了一系列課堂活動。如,圖片展示回文詩,讓學生積極思考;茶杯上寫的五個字“也”“可”“以”“清”“心”,讓學生開展組句競賽;穿插紀曉嵐智斗和的故事,讓學生體會語言之妙;分組表演外國人比爾在中國鬧的幾個笑話,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這些豐富的課堂活動,促使學生興致盎然地自主感悟了漢語的美麗與奇妙,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又如,分組表演話劇《雷雨》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化身劇中人物,從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自然感知人物身份及性格,從而完成自我感悟。
多種感情朗讀,促進自主感悟
語言作品形成的過程,是作者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精神活動過程。因此,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精神活動,體會作品在特定情景下的獨特感受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多種多樣的感情朗讀,可以促使學生完成對課文的自主感悟。如教授《雨巷》一課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齊讀、分段朗讀、競賽朗讀等多種不同方式,反復體會詩人在詩中投注的情感。而我則抓住時機,從朗讀的語速、感情、抑揚頓挫上對學生加以指導,從而幫助他們自主感悟。這樣一來,學生覺得朗讀文本的過程是一個欣賞的過程、一個探索作者心路歷程的過程、一個接觸更多不凡心靈的過程、一個自身凈化與成長的過程,這會促使他們在今后更加主動地去進行自主感悟。
用多媒體教學,促進自主感悟
要想使學生更好的完成自主感悟過程,多媒體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著名教育學家顧泠沅說過:“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我認為,多媒體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其營造的教學情意場,既能使學生產生審美愉悅,又能使他們產生自主感悟興趣。
如,在教授《我的呼吁》一文時,我首先通過一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幾種漠視生命的行為,并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其他類似行為;在講到人類正面臨的暴行、疫病、戰爭三大威脅時,又一組圖片展示出來,效果可謂觸目驚心;最后用了邁克爾杰克遜的一首MV《earthsong》,來表達敬畏生命、維護和平的美好愿望,升華文章主題。這樣,多媒體聲、光、圖、色、影的綜合效力,為學生創設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情景,形成了一定的感情基調,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感悟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真正實現了以多媒體教學促進自主感悟的目的。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有效方法將學生帶入特定情景,讓他們能夠觀其景、見其形、聞其聲、講所見、談所聞、述所感、敘所悟,真正實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