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創新論文
本文作者:張晉偉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農村地區銀行卡保有量達1780多萬張,人均0.77張,較2010年全年增長31.85%;農村地區特約商戶達到9795家,較2010年增長42.9%。其中,農業銀行“惠農卡”覆蓋全省576.16萬戶農民,戶均1張,激活率達98.3%,存款余額達8.7億元;全省通過“惠農卡”發放新農保、新農合等涉農補貼累計60.66億元。同時,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量大幅攀升,筆數48.45萬筆,金額2.72億元。3.創新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模式,為“三農”經濟發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結算服務。結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全省各級人民銀行積極創新賬戶管理方式,簡化開戶手續,為農村經濟組織、種植(養殖)專業戶等開立銀行結算賬戶提供便利條件。近年來,先后在山西推廣了全國通用支票影像業務、依托小額支付系統的通存通兌和銀行本票業務,有效解決了老百姓攜帶大量現金辦理業務的煩惱。為解決偏遠地區銀行網點路途遙遠,遞送紙質資料耗時長,客戶申辦賬戶難的問題,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組織開發了賬戶影像資料管理系統及網上遠程審核系統,順利通過人民銀行總行驗收,并在忻州、大同、長治及青海省海西州試點運行。截至2011年末,全省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21.6萬戶,較2010年增長2.47%。
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分布不均衡,農村網點依然偏少。近年來,隨著農業銀行從鄉鎮撤出網點向縣城和城市集中,農村信用社從行政村撤銷代辦站,農村地區基層金融網點呈減少趨勢,金融機構的網點主要集中在縣城和鄉鎮,鄉鎮以下區域支付服務力量薄弱。山西省共設有行政縣(市)96個,鄉鎮1268個,行政村28237個。根據全省縣域地區金融機構統計數據計算,縣均擁有金融機構網點21.05個,鄉鎮平均擁有1.38個。加之鄉鎮行政區劃擴大,偏遠自然村距鄉鎮所在地路途較遠,偏遠山村的農戶與鄉鎮所在地金融網點之間的距離在10~30公里左右,農民辦理銀行業務十分不便。
涉農金融機構業務人員素質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現代農業,客觀上對農村金融組織,尤其是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全省來看,農村地區結算人員高中以下文化占絕對比例,即使發展較快的臨汾市某農村信用聯社,本科學歷也僅占6.86%,專科占38%,中專占55.14%。面對農村金融組織結算業務逐步信息化、電子化的新形勢,涉農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結算業務和技術人員緊缺的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之一。
受傳統支付習慣影響,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盡管山西省農村地區所有對公銀行網點均已開通人民銀行現代化支付系統,涉農金融機構發行了“福農卡”、“信合通”、“惠農卡”“、郵政綠卡”等多種銀行卡產品,但受傳統支付習慣影響,加之部分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意義宣傳乏力,引導不到位,農民支付結算知識相對缺乏,還未充分了解銀行卡具有的轉賬、消費等多功能用途,只是單一地把它看成一個存取款工具,對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支付方式更是感到陌生。
相關部門配套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對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置網點、投入設施以及結算收費方面,未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政策,不利于調動金融機構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的積極性。目前,金融機構結算業務收費全國執行統一收費價格。由于存在城鄉收入差別,人均負擔結算業務費用的感受明顯不同,對處于低收入群體的廣大農民而言,結算費用偏高,影響了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積極性。
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政策扶持,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財稅優惠政策加大對涉農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調動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加大投入的積極性。如,對國定、省定貧困縣的農村信用社采取傾斜性的財政扶持政策,對填補金融服務空白、新增設金融機構進行適當的財政補貼;對城市和農村地區實行差別收費,降低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收費標準,提高農民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積極性。同時,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給予政策和管理上的優惠和扶持,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投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小額貸款公司,彌補農村金融市場不足。
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的職能優勢。進一步強化人民銀行的主導作用,加強對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統籌和指導,構建完善的支付清算網絡平臺;合理引導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向農村延伸機構網點,拓寬農村機構網點的業務功能,重點開辦針對農村中小企業、農村專業戶的支付結算服務;完善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機構支付結算功能,拓展涉農支付結算業務種類,創新金融工具、豐富業務品種,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適當增加農業發展銀行的網點,拓寬其農村支付結算渠道,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付結算服務;鼓勵和支持各類支付服務組織進入農村市場,鼓勵從事支付清算服務的企業和機構進入農村支付服務市場,拓展農村特色的支付服務渠道和領域,逐步形成組織機構健全、支付服務種類多樣、覆蓋地域廣泛、服務質量優良的農村支付服務組織體系。
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投入,提高支付清算效率。人民銀行作為支付服務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應扶持農村銀行網點開辦各項支付結算業務,推進支付清算網絡在更多農村金融網點的延伸;加快涉農金融機構接入人民銀行現代化支付系統的步伐,促進和引導各涉農金融機構與城市金融服務接軌,不斷滿足農村地區資金結算需求;加快部署鄉村“聯網通用”工作,深化“惠農卡”小額支付“村村通”,加大“福農卡”、“綠卡”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可采取合作或自營的方式加大對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在農村地區ATM、POS機及電話支付終端的布放力度,進駐鄉鎮網點,特別是金融機構網點設置不到的行政村;通過優化行內系統網絡,確保每個基層網點具備開辦各項支付業務能力,加強行內系統流程監控,消除農村金融網點因人員和內控限制引發的風險,暢通農村地區資金匯劃,建立農村地區“平安金融”的良好環境。
加強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結算服務能力。針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員工接觸業務有限,對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和制度不熟悉的問題,積極組織各涉農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組織舉辦業務操作規程、相關法規和制度辦法培訓班,尤其應對轄內農村信用社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同時,各涉農金融機構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努力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素質,通過引進、公開招聘,加強培訓等形式,不斷提升員工應用能力和業務操作能力,造就一批懂金融、懂法律的現代化支付結算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