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商業保險論文
本文作者:林燕華 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一醫院
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發展的現狀
社會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覆蓋及保障情況截止2011年底,全國國家試點地區參保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3億人,8759萬人按月領取養老金。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至2011年底分別達2.8億人、4.7億人、1.4億人、1.8億人、1.4億人。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也穩步提高。
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現狀20世紀80年代至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險業越來越成為人們理財的又一金融產品,并成為金融產品的一匹黑馬。中國各大保險公司競相成立,發展速度較快。商業保險可分為人壽和財產。人壽分人身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財產分車險、貨物險,等等。目前,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性越來越高。我國保險機構參與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涉及養老險、健康險和農村保險三大領域。在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大病補助上,商業保險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因補償的標準較低,患者的個人負擔還是很大。在養老保險方面,由于長期受部分群眾對保險的誤解以及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來看國內商業養老保險與潛在的市場需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以企業年金為例,國內的主要購買群體還只限于國有企業,且大多依賴于行政手段,企業、職工進行自主參保的積極性并不高。
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從本質上來講,無論是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均是滿足人類尋求保障需求的主要載體,因此合作也將成為二者之間最主流的關系。國際上特別是發達國家,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例子并不鮮見,且逐漸成為發展趨勢。筆者就兩者融合的必要性做如下分析:
商業保險可以實現對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首先,目前國內基本醫療保險體制以“低水平、廣覆蓋”為基本發展原則,確保每個民眾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的需求,在診療項目、用藥以及醫療基本服務設施等方面均給予了相應支付標準、支付項目的明確規定,同時還明確了“起付標準”要求及“封頂線”,尤其目前新農合和居民醫保補償比例偏低,實際給予的保障水平和醫療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現實差距。尤其是對超過封頂線的統籌基金不予報銷,目前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動輒幾十萬元以上,一旦發生這種大額醫療費用,病人及家屬無法承擔如此高額的醫療費用,這不僅是患者自身的一種危害,更危害到家庭及社會的穩定。如與商業保險相互融合,作為社會保險的基本補充,即可發揮其社會醫療保險的優勢,提高參保人基本醫療水平。同時,這種商業保險還應加大個人醫療的保險力度,以此來緩解社會壓力。
商業保險是對社會養老保險的有效補充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社會保險最重要的險種之一。我國的職工養老保險由三個部分(或層次)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養老保險,即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其二是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它主要由個人進行自愿性選擇。對于個人來說,即便由國家、單位將其納入社會保險體系中,但實現保障也只能是在退休之后生活方面的基本保障性需求,根本無法實現較高生活質量居民的需求。因此部分職工會選擇商業保險作為補充養老保險,為退休養老提供更高層次的保障。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也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最基本的養老保障。但隨著我國老年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和提高,為滿足群眾養老的需求,政府和社會提供的保障金額對于滿足農村養老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這種情況下,廣大居民、農民就要求政府和社會能夠為其提供保障。
商業保險可以實現對特殊對象的補充縱觀世界各國的福利制度措施,英國應屬世界性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即便是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往往也會因為社會保險的繳費不足導致退休后無法領取應有的全額養老金。而國內的社會保障覆蓋則更有限,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無法享受到社會保險帶來的保障,商業保險則可以覆蓋到全體國民,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商業保險的險種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實際需求及經濟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不同險種,商業保險絕非是富人的奢侈品,而應是社會基本保障的必須補充。
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險有助于優化管理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相比產生較早,一些技術和應用原理都較成熟。如它在確定收費標準時,將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等都充分考慮進去,人口壽命、人口老齡化等也都做了較為縝密的科學計算和預測,這些方法措施和適合一些社會醫療保險拿來借鑒和引用。再者,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壓力較大,只有采取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以及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它更強調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因此強化了激勵制度、績效評估制度等,激發員工的斗志和工作理性。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險管理將有助于減少其監督管理成本,提高社會保險工作效率。
實現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融合發展的對策
商業保險應提高專業經營能力我國商業保險經辦機構需要樹立專業的經營理念,提高專業經營能力。一是要針對市場需要,有針對性地開發一批包含失業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定額給付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農村小額保險產品在內的適銷對路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補充社會保險適用上的空白點,豐富社會保障的層次和內容。二是要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等方式組建商業保險公司急需的產品開發、精算定價、健康管理等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提高專業服務能力。
加強合作,降低風險管理成本兩種保險都遵循風險共擔、大數法則的基本原則,因此可以通過有效機制進行組合,從而降低風險管理的基本成本,提高保障水平。大型商業保險公司具有齊全的銷售服務網點、完善的內探體系、先進的信息系統,在保障型、政策性業務等領域都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管理經驗。同時,商業保險因其以追求商業利潤作為主要目標,會更加重視風險控制。因此,假如社會保險機構與商業保險公司能夠合作開展一些保險項目,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那么該項目如果發生赤字,財政將不承擔兜底責任,主要由保險公司自己承擔,而保險公司為了獲取利益,也必然將其市場化和專業化的動作機制運用到管理之中,自然有效提高社會保險的管理水平,減少財政支付的風險。具體的例如:江蘇省宜興市自引入商業保險公司經辦新農保業務以來,每年節省財政開支900余萬元,參保率和領取率均居江蘇省首位。因此,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和現成優勢,使其在政府主導下有效參與社會保險的具體承辦與經營管理,將有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實現國家、參保者和商業保險公司的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