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養生論文
作者:張穎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
文士道徒的養生之法
1食法:煉丹服食是道徒們養生的基本方法,也是通醫文士們熱衷的養生方術。李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詩文都涉及煉丹服食。如《古風》其五“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可見道教修行與煉丹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煉丹是現代化學制藥的先驅。與煉丹服食相比,引藥入飯的養生方法更日常、更便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青精飯、云母粥、菰飯。青精飯,或稱烏飯,是具有食療價值的道家養生飯。唐代道學家盧遵元在《太上肘后玉經方》中記載“青精飯方:……盡一劑,則腸化為筋,風寒不能傷,須鬢如青絲,顏如冰玉。”青精飯的主要原料是南燭。南燭味苦,無毒,可止瀉、除唾、強筋、益力氣。很多文士都對此飯青睞有加,并在詩中大加贊揚。如杜甫《贈李白》“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喾Υ笏庂Y,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這是杜甫對其養生養顏之功效的首肯。詩人皮日休及其好友陸龜蒙更在多首詩中提及青精飯,并表現出對此飯的推崇與肯定。如皮日休《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半日始齋青精飯,移時空印白檀香。”陸龜蒙《潤卿遺青精飯兼之一絕》“舊聞香積金仙食,今見青精玉斧餐。”還有在《四月十五日寄道室書事,寄襲美》寫到“烏飯新炊??香,道家齋日以為常。”可見,青精飯在道徒文士中的流行程度,因其通醫而深曉其養生功效,因其功效佳,簡便易成,而成為日常養生飯食中的佳品。云母粥,也是唐代通醫文士鐘愛的養生飯。“云母,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云笈七簽•方藥》)唐代通醫文士詩作中,涉及云母粥最多的是白居易。如“何以療夜饑,一匙云母粉”(《宿簡寂觀》)。再如《早服云母散》:“曉服云英漱井華,寥然身若在煙霞。藥銷日宴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晨興》:“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均表明云母已深入白居易的晨昏起居,是必不可少的養生飯食之一。
菰飯(雕胡飯),通醫文士道徒們養生飯之又一種。其特點是清香,潤滑,營養豐富。杜甫有“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江閣臥病走筆》)。李白也有“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足見其魅力。
2飲法:茶和藥酒是養生的另一大法寶。飲茶可以益壽延年,早已是世人的共識。其去懷開襟、明目等功效深得人心。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言“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藥之藥”[2]?!侗静萁浖ⅰ贩Q:“味苦,寒,無毒。主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腸,渴熱中疾,惡瘡。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饑寒,高氣不老。”[3]《食鑒本草》稱“茶之氣清,能解山嵐障病之氣、江洋露霧之毒及五辛炙?怪?取?rdquo;[4]茶圣陸羽的《茶經》云:“苦茶久食羽化”,茶的養生作用可見一斑。《全唐詩》有關茶的詩文多達600余首,詩人有50余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齊已《嘗茶詩》:“味出詩魔亂,香搜睡思清。”劉禹錫《試茶歌》:“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石人。”詩人贊賞的是茶能凝神醒睡,使人才思敏捷的養生功效。顧況作《茶賦》稱:“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寫出了茶對飲食中精微物質的吸收大有幫助。溫庭藥的《西陵道士茶歌》則生動地描寫了道士伴茶夜讀的情景,詩云:“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
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以茶助讀,皓齒生香,飄飄欲仙??梢?,道士們已深悟茶趣,深曉茶效。
藥酒也是唐代通醫文士日常養生的必備佳品。其中以松花酒、菊花酒、桃花酒3種最為著名。文士筆下吟詠較多的是松花酒。松樹四季常青,以松樹枝節、松子、松花配制釀造的酒,具有祛風益氣、潤肺養心之功效,對于體質虛弱,頭昏目眩,中虛胃痛,有很好的療效,長期飲用可使人延年益壽。因而,注重養生的道徒文士們多熱衷采集釀制飲用。岑參《題井陘雙?李道士所居》云“五粒松花酒,雙?道士家。唯求縮卻地,鄉路莫教賒。”白居易也有詩云“腹空先進松花酒,膝冷重裝桂布裘。”(《枕上行》)唐末詩人李群玉得到龍山人惠贈的石廩方及團茶,興奮不已,作詩云:“客有衡岳隱,遺余石廩茶,自云凌煙露,采掇春山芽,……,凝澄坐曉燈,病眼如蒙紗,一甌拂昏寐,襟鬲開煩??,顧渚與方山,誰人留品差?持甌默吟味,搖膝空咨嗟。”文士對藥酒的鐘愛程度由此可見一二。
通醫文士道徒養生之典范
唐代文士道徒人數眾多,其中將道教與醫藥養生結合的較好的,皮日休、陸龜蒙、李白、白居易等當之無愧。皮日休、陸龜蒙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在他們的詩中經??梢砸姷脚c醫藥養生有關的句子。兩人常在一起探討養生之法,并親身實踐。如陸龜蒙《寄茅山何道士》“蜂供和餌蜜,人寄買溪錢。”明確表明作者養蜂以供和藥服餌,可見其對待養生的認真態度。李白對服食丹藥的執著可謂眾人皆知,他“仙藥滿寰,道書盈健”(獨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他在多首詩中提及煉丹服食之事,如“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伸”(《古風》其四)直至流放夜郎還寫“三載夜郎還,于茲煉金骨”(《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其虔誠程度可想而知了。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更多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精神壓力,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們需要養生,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不可能在短期內構建出豐富有效的體系。而唐代通醫文士道徒們在作品中描述的養生之法,歷經了千百年無數人的體驗,行之有效。大力發掘和研究這些古老的養生智慧,去粗取精,將其轉化為現代社會可利用的養生資源,對維護現代人的身心健康當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