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邏輯學概念論文
本文作者:楊威 單位:河南淮陽人
雖然黑格爾認為哲學本身無所謂起點,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卻又是有起點的。“就主體的方便而言”,道出了所有的秘密。當我們面對一個整體時,無論這個整體是一個精神的存在還是現實的存在,是歷史的存在還是“活的”流動的存在,我們如何以語言的方式理解、描述和表達這個整體?顯然,我們必須從某處為起點,進行線性的展開。這是一種天然的限制,盡管我們要表達的是一個整體的存在,但是我們自身卻生活在時間中,而時間是一維的,我們的語言以及以評議為外殼的思維也就只能在一維的時間中展開。除非我們沉默,對整體無所言說,或僅作籠統之論,否則我們就必須無可奈何地以線性的方式來進行。這正如魯迅在《野草》中所寫的那樣:“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3然而,黑格爾是不愿意沉默的,他一定要言說。在《小邏輯》中,他寫道:“凡不可言說的,如情緒、感覺之類,并不是最優良最真實之物,而是最無意義,最不真實之物。”[1]71
因此可以說,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用言說來把握整體及其運動的嘗試。于是,他讓概念也運動起來,又在運動中構成整體。所以在黑格爾這里,概念就表現為展開著的邏輯環節,這些環節內在關聯,構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則把握了整體,到達了真理———這就是辯證法。所以在黑格爾這里,辯證法就是理念自身的辯證運動。黑格爾的邏輯學體系限于思維的領域。“邏輯科學的內容一般講來,乃是超感官的世界,而探討這超感官的世界亦即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1]67甚至對于數學這種最后的、沒有特定存在的抽象的感性東西,黑格爾的邏輯學也是要脫離的,從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因此,黑格爾的邏輯學是超出和脫離了一切感性事物的。這種自由自在的遨游,表達的是思維的特性,思維是一種“能動的普遍”。表象也能以感性材料以外的思維材料為內容,“但表象的特征,一般講來,又必須在內容的個別性中去找。”[1]70這種對思維自身的研究,被黑格爾視為了最高的目的。他引用基督的話來做比喻:“首先要尋求天國,別的東西也會加上給你們。”[1]73黑格爾要以達到對思維通透研究為目的,思維在這里就是自在自為的存在。
開端是“純有”,“純有”即“純思”黑格爾的邏輯學,以“純有”為開端。從黑格爾對其哲學體系的期許可以推知,能夠作為開端的東西,必須滿足三個要求:一是必須具有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如果是一個不具有最高抽象性和普遍性的開端,哲學的思維就必然會對其加以反思,而不會像別的科學那樣不加反思地向后推演,因此,哲學的開端一定是不需要再用別的東西來說明的,“最初的開端不能是任何間接性的東西,也不能是得到了進一步規定的東西”,而“純有”就是這樣的,是最貧乏、最抽象的范疇,“是無規定性的單純的直接性”[1]189。二是必須在體系中符合體系一貫性的要求。從開端出發,要能回到開端,這全部的圓圈,必須在一個同一的范圍內。這個范圍,就黑格爾的表述而言,就是思維的領域。黑格爾說,純有也是純思,“存在自身以及從存在中推出來的各個規定或范疇,不僅是屬于存在的范疇,而且是一般邏輯上的范疇。”[1]187三是包含著以后發展的全部可能性。在確定以純有或純存在為開端時,黑格爾一再強調,要發揮存在的全部內容,揚棄存在的直接性或揚棄存在的本來的形式。
這里的純有,是包含了直接性和間接性在內的純有,是可以向純思過渡、與純思同一的純有。正如黑格爾所說:“純有若不再是抽象的直接性,而是包含間接性在的‘有’,則是純思維或純直觀。”[1]189其實,關鍵之點在于,黑格爾是堅持思維與存在同一的,雖然這種同一不能就其具體意思來說[1]199。在對“純有”這一開端的理解上,最關鍵之處,在于要把它理解為黑格爾所建構的辯證邏輯的范疇體系的起點,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世界的開端或起點。如果將黑格爾的邏輯學當作本體論來讀,就無法理解黑格爾上述關于開端的直接性與間接性、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等思想。而當我們把它作為一個邏輯上的范疇體系時,卻會發現它的巨大價值。比如,“純有”這一起點所揭示的,事實上正是思維和認識活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進程”。事實上,黑格爾在展開自己的邏輯學之初就已經明言:“邏輯學是研究思維、思維的規定和規律的科學”[1]63。作為這樣的一個邏輯學的開端的“純有”,也只是意味著純粹思想的單純直接性。黑格爾曾說:“如果思維要想采取一個出發點而且要想采取一個最近的出發點,那么,惟有精神的本性才是思維絕對?或上帝?最有價值和最真實的出發點。”[1]139
換言之,作為開端的“純有”其實就是“純思”的起點。由此出發,我們就能容易地理解黑格爾所宣稱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能容易地理解“純有”作為開端,具有無規定性的單純的直接性,同時又作為“純思”、作為思之運演的初始起點,包含著間接性在內。黑格爾的邏輯學是限于思維領域的邏輯學,還表現在他對于以往主要哲學思想的開端所作的批判中。黑格爾批判了在他之前的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一是形而上學,二是經驗主義和批判哲學,三是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首先是形而上學。這里主要是指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從未經省思的思維出發,直接去把握對象,但是,這里的思維卻只能運用謂詞提供對于對象的限制,而不能表達真理,最終陷入了獨斷論。其次是經驗主義和批判哲學。黑格爾認為,經驗主義起源于補救形而上學的偏蔽、為思想提供具體內容和堅實據點的需要。經驗主義的起點是外在和內心的經驗,但是,從這個起點出發去尋求真理卻遇到一個問題,即如何從個別的無限雜多的材料過渡到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規定。這就引出了休謨著名的懷疑論,休謨假定經驗、感覺、直觀為真,卻懷疑普遍的原則和規律,認為那只是知覺的前后相續、彼此接近而已。批判哲學,主要是康德哲學,也把經驗當作知識的唯一基礎,不過只把這些知識看成是對于現象的知識。批判哲學是把感覺的材料和感覺的普遍聯系兩者的區別作為出發點,普遍性和必然性屬于思維的自發性或先天性。黑格爾認為,康德對于思維范疇的考察的重要缺點,就在于不從思維范疇本身出發,而問它們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最終是把它們限于主觀的范圍。可以說,黑格爾對康德的不滿就在于,他認為康德哲學在思維與存在的問題上,只將思維限于了思維領域自身,而不去把握真理。第三是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