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邏輯學概念論文
本文作者:關興麗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當今的時代,任何高科學技術成果無一不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晶。因此,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以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問題,這就引發了高等教育的深層次的變革。許多國家的教育界早已紛紛摒棄了專業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轉移到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軌道上來。在2010年5月2日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認為復合型是人才培養的一種可取的模式,“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設想一個政府的領導以前學過歷史,又學過道德哲學,同時還學過經濟、心理學的話,那么他勝任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復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點是多才多藝,能夠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當今社會的重大特征是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這一特征決定每個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個人既要拓展知識面又要不斷調整心態,變革自己的思維,成為一名“光明思維者”。
復合型人才需要提高綜合素質,其中思維素質是“重中之重”。邏輯學邏輯學是以推理和論證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其主要任務是提供識別有效推理、論證和無效推理、論證的標準,教會我們準確進行推理和論證,并識別、揭露和反駁虛假的推理和論證。邏輯學也是教人如何思考的學問。有人把思維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人們認識事物、獲得知識、解決問題和表達論證等,都離不開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完善與提高有賴后天的培養和訓練。思維能力的提高從各種學科的學習中都能得到,而最直接的應該是邏輯學。要培養和提高全民邏輯思維能力,必須加強邏輯教育,重視邏輯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務應該是培養人才,要圍繞加強素質教育、多出人才。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邏輯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學校,究竟應開設什么樣的邏輯課、其教學目的是什么、教學內容應當包括哪些、如何突出邏輯應用、如何體現邏輯思維與素質教育的聯系、如何培養‘光明思維者’”這些重要問題。因此,作為邏輯工作者,既要看到上述發展戰略為我國邏輯教育事業的發展所提供的歷史機遇,也要看到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30多年來,邏輯學工作者在進行邏輯學研究的同時,對“邏輯是什么及其功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今,我國邏輯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大邏輯觀’,即認為‘邏輯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群體,在學科分類中應列為像數學和哲學一樣的‘一級學科’,其中,演繹邏輯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它的主體,但它絕不是邏輯學的全部,諸如邏輯哲學、哲學邏輯、語言邏輯、歸納概率邏輯、認知邏輯、人工智能邏輯以及法律邏輯、論證邏輯和辯證邏輯等,都是邏輯學所研究的內容。”[1]探究邏輯之學理,為相關學科提供研究工具,這是邏輯的學術功能。除學術功能外,邏輯還具有人文社會功能?,F代邏輯基礎理論的發展,西方學界曾一度消除邏輯的人文社會功能。我國學界也有學者受這種觀點影響。但是,20世紀后半葉,由于邏輯語用學、符號學、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科學社會學研究等學科的蓬勃發展,人文社會內容已在邏輯學研究中實現了回歸。另外,從社會對邏輯的需求可以看出,邏輯的社會功能日益強盛。公務員考試從全國到地方一年大概有四十次,每一次,三分之一的內容都涉及到邏輯思維能力。參加人數更是多達一千萬。
MBA以及大企業、大公司招錄員工考試,也把邏輯思維能力作為重要考試點。在國外,美國GRE以及其他很多類似的入學考試都用到邏輯。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邏輯判斷的題目分為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兩種題型??赡苄酝评眍}目數量較多,難度較大,并且在近年來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查力度逐漸加大。這種題型與論證緊密相關。邏輯通識教育,屬于人文社會功能。根據社會需求,對于復合型的大學生,學習邏輯的目的不是為了對邏輯學進行專門的理論研究,不在于培養邏輯學專業的研究型人才,而是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邏輯思維素養為目標。通過邏輯知識的傳授和邏輯方法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邏輯工具,使用或者運用邏輯學理論提供的方法和原理去研究其他科學;運用邏輯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應該開設什么樣的邏輯課程?一般說來,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高校,邏輯學是作為通識課來開設的。但什么樣的課程適合作邏輯通識課?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傳統形式邏輯。有學者認為“現代邏輯的基礎課程是一階邏輯。一階邏輯不應當是事實上也從來不是邏輯課通識課。邏輯學通識課的角色事實上一直是由傳統形式邏輯或普通邏輯承擔的。”[2]第二,現代邏輯。部分學者認為傳統形式邏輯的內容十分貧乏,有的內容甚至比《工具論》還要落后,不配擔當邏輯通識課程的主要角色,必須在全國高等院校突破舊有的邏輯教學模式,開設現代邏輯課程,并作為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和其他文科學生的公共課。[3]第三,批判性思維。一些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體現了邏輯學通識課的目標,是深刻的,有生命力的。第四,歸納邏輯。還有學者認為歸納邏輯也很重要,在教學中不能缺失。
針對上述學者的不同觀點,我們必須根據本學科的功能、學生學習的目的、課時等多種因素選擇講述內容和方法。具體說,邏輯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論證進行。首先要識別論證結構。先弄清楚論證結構是對既有論證進行質疑、分析和評判的重要前提。論證結構清晰有利于具體地分析既有論證在哪些地方推理不合法則、證據不真實,進而考慮論斷是否可靠和合理。其次要甄別和評估其前提信息??捎靡韵聠栴}甄別和評估一個論證:它的問題或結論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其中有哪些詞句的意義模糊不清?其中有無價值沖突?它的描述性假設是什么?證據是什么?抽樣選擇是否典型?衡量標準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競爭性假說?統計推理中是否有錯誤?類比是否貼切中肯?邏輯推理中是否存在錯誤?重要的信息資料有沒有遺漏?哪些結論可以與有力的論據相容不悖?爭論中你的價值偏好是什么?[4]等等。再次要揭示其隱含的前提。這也是論證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正確地評估既有論證,有必要把那些可能隱含著錯誤的前提進一步揭示出來。最后要審查其推斷過程。論證的推斷方式只有兩種,要么是演繹的,要么是歸納的。歸納得出的論斷是或然的,即便是運用現代概率或統計的方法,也不可能歸納出必然的結論。而很多論斷往往以必然的形式出現,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審查其演繹推斷的合法性。我們知道,演繹邏輯從前提到結論具有保真性,即只要前提真則結論一定真;反之,如果結論假,其前提中則一定有假。從質疑推斷的前提是否真實、可靠的角度說,演繹方法正是批判性思維的利器。[5]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