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灌溉論文
單位:新疆自治區財政廳農業處
加大區、地、縣三級財政投入力度,從2009年起,自治區決定由財政拿出專項補助資金支持高效節水技術推廣,采用財政貼息支持高效節水建設。2009—2011年,區本級累計投入農業高效節水建設專項資金16.32億元。二是整合財政資金。自治區財政以高效節水建設項目為平臺,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積極整合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各項農田水利建設相關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三是吸納社會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吸引農村合作組織和農民用水者協會自籌資金、企業對農戶實施高效節水進行補助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支持高效節水灌溉發展。
創新工作機制,強化資金管理
(一)創新節水工作機制。一是突出工作重點。主要抓好斗渠以下田間節水措施,著力推進管道輸水,重點推廣地膜覆蓋等地面節水技術,選用抗旱作物品種,提高作物節水抗旱能力,降低畝均用水量。二是堅持以點帶面。各地根據本地農業區域的特點發展節水灌溉,選擇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節水技術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噴、滴、滲灌及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為主要方向,先示范后推廣。三是節水與增收并重。注重工程節水措施與農業節水措施及管理節水措施相結合,節水農業技術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通過選擇成本低、效果好的節水技術和推廣優良品種,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切實做到既節約水、又增加農民收入。
(二)切實加強資金監管。一是嚴格實行報賬制。嚴格按照批準的項目建設任務和內容,按照工程進度及時實行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直達項目建設單位,封閉運行。屬于政府采購范圍的資金,嚴格按照政府采購規定辦理。二是嚴格項目考核制度。根據項目目標任務,與項目單位簽訂合同,明確各自權利、責任、義務及考核辦法。三是嚴格項目規范管理。落實項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實現項目設計、施工和竣工驗收的標準化操作和規范化管理,創造公平競爭、手續簡便、制度透明的項目建設工作機制。
(三)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節水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加強棉花節水滴灌運行和增效管理、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服務管理、高效節水運行管理模式推廣等一系列制度,推動高效節水灌溉管護工作。推進高效節水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經過幾年的探索,逐步形成合作社+專管人員管理、農民用水者協會+專管人員管理、村組+專管人員管理、水管單位+農戶管理、公司+專管人員管理、農民聯戶管理、承包管理、大戶或私人農場自行管理等節水灌溉與經營管理的融合模式。
堅持整體推進,確保共同受益
(一)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十一五”期間是新疆自治區農業高效節水建設發展最快的時期,累計投入農業高效節水建設資金80多億元,新疆地方工程節水灌溉面積已發展到3211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53%,其中田間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00萬畝,占全區總灌溉面積的23.7%,占全國高效節水面積的80%以上。農業高效節水建設正向著糧食作物、設施農業、優質高產農業等縱深發展,建設形式開始實現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有機結合,建設管理開始向規模化、標準化邁進,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半自動化高效節水,成為引領我區現代化農業建設的先導。
(二)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力。高效節水技術為新疆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平臺,以滴灌為主的微灌技術運用已經遍及大田、現代設施農業等各個方面,農作物也由單一的棉花擴大到辣椒、番茄、甜菜等經濟作物,效益顯著。經測算,滴灌工業番茄畝增產2噸,辣椒畝增產600公斤,棉花畝增皮棉50公斤、畝節本增收超過300元;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也已廣泛采用滴灌技術,小麥畝均節水100立方米、節本100元、增產100公斤以上;同時,在核桃、紅棗、葡萄、香梨、杏子、蘋果等特色林果業開展的高效節水增產試驗研究和技術集成推廣,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通過多年的農業節水建設,大幅降低了農作物灌溉定額,提高了灌溉保證率,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防止了土壤次生鹽堿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三)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節水增產增效是農業高效節水建設穩步發展的主動力,也成為新疆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最佳途徑。通過政府帶動、典型示范,引導廣大農民充分認識節水灌溉,膜下滴灌技術節水、節肥、節勞力,增地、增產、增收的特點,激發了農民投入高效節水建設的積極性,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自發組織實施高效節水農業。特別是2009年,南疆遇到少有的干旱災害時,由于有了近幾年的高效節水建設及南疆地下水開發建設作保障,大災之年未減產,使高效節水實效更加深入民心,各地發展節水建設的積極性更加高漲,農牧民真正成為了農業節水的主力軍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