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預防醫學論文
作者:王志忠 劉蘭 劉秀英 李濤 丁莉 單位:寧夏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1預防醫學本科生理論教學內容需求調查結果本次研究共調查本科生39名,分別計算各章節5個維度總分平均分和各維度平均分,以總分排序,排在前18位的章節為病例對照研究、描述性研究、隊列研究、實驗流行病學等,見表1。
2預防醫學本科生實踐教學內容需求調查結果本次共調查8位專家,其中行政管理人員2名,流行病學專家2名,疾病預防控制專家4名,均具有高級職稱。對所有問卷進行匯總后,再次征求專家意見,所有專家共同認可的預防醫學本科生應掌握的流行病學實踐技能概括為5個方面: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調查、現場生物標本采集、現場消毒技術和流行病學數據收集與分析。
3教學計劃制定根據預防醫學本科生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需求結果分析,流行病學教學重點為流行病學方法,強調基本公共衛生技能的訓練,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為主。筆者等針對性的修訂教學計劃,將流行病學教學分為理論講授(54學時)、分組講習(32學時)和現場實踐(24學時)3部分。
1轉變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新時期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基本前提
面對國際、國內嚴峻的公共衛生形勢,教育部、衛生部聯合發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3],明確提出醫學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要適應新時期我國疾病預防與控制領域的需求。據此將流行病學的教學目標制定為:通過課堂講授、課間實習及畢業實習使學生掌握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熟悉疾病預防控制中流行病學基本技能;了解常見疾病的人群防治策略和措施。通過流行病學教學推動學生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的提高。
2加強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是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4]
目前,制約我國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合格專業人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出了下列幾條合格的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5]:首先,發生疾病暴發或緊急衛生事件時,要具備獨立組織開展較復雜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能力;第二,公共衛生措施評價,制定現場衛生防病工作計劃和組織實施能力;第三,具備對疾病監測系統進行設計、分析和評價的能力;第四,向決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以及與新聞媒介和大眾溝通、交流能力;第五,信息收集、核實診斷、分析和利用能力;第六,項目的申請、計劃、實施和管理的能力;第七,撰寫調查報告、學術論文和演講的能力;第八,培訓和技術指導能力。如上所述,傳統的流行病學教學體系在上述8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上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對現場防病組織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培養缺乏,通過本次教學改革,筆者等設計了4個相互促進和聯系的教學體系,具體體現在如下4個方面:第一,通過大課理論講授培養學生流行病學基本的理論和原理。第二,采用小組講習的形式,組織學生針對流行病學基本理論和概念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開展討論,使學生掌握流行病學方法學基本指標和概念,突出培養學生基本理論和原理的應用能力。第三,設置流行病學現場實踐課程,訓練學生流行病學基本技能的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公共衛生實踐問題的能力。第四,將科室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開設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研究實踐,選擇合適的課題,教師幫助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設計并實施,培養學生調查設計、資料收集和溝通交流能力[6]。通過上述4個方面的教學,使預防醫學本科學生基本具備了開展公共衛生實踐工作的能力。
3提升教師自身能力是高質量實踐教學的基本條件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其知識結構決定了學生的知識來源,必須加強流行病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具體措施包括3個方面:第一,探索在實踐教學中應用新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ing,PBL)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蘇虹等[7]的研究發現,超過80%的學生認同PBL教學,其與傳統教學方法比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第二,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挖掘青年教師的潛力。建立教研室集體備課和試講制度,發揮老教授傳、幫、帶作用,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分析討論,快速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第三,追蹤學科前沿,通過廣泛閱讀文獻針對近年流行病學領域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立甲型H1N1[8]、手足口病流行案例,文獻案例具有數據全面、圖標規范等特點,該措施對促進教師掌握學科前沿知識具有積極作用。
適應時代要求是任何學科發展的主流,流行病學在新的醫學模式時代,通過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建立了一套以預防醫學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提升了學生疾病控制綜合能力,他們在疾病預防與控制領域將發揮主力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