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研究論文
作者:田小書 樊右偉 單位:吉林通化師范學院音樂系
滿族的育兒習俗及音樂
(1)滿族育兒習俗
滿族人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撫育,滿族的舊民俗,女子懷孕以后,在家里會受到特別的照顧。吉林地區(qū)滿族女子在分娩之前,要先把炕席卷起來,在炕上鋪上層厚厚的谷草,讓嬰兒生在谷草上,俗稱“落草”。嬰兒出生后有“洗三”的風俗:即在嬰兒出生后的第三天,用艾蒿葉和野玫瑰樹枝熬成的熱水給嬰兒舉行洗浴,稱之為“洗三”。在“洗三”的過程中,來祝賀的親戚朋友爭搶著往水盆里扔銅錢,俗稱為“添盆”。洗浴之后,從盆中取出艾蒿葉子,在孩子身上打三下邊打邊說:“一大聰明,二打伶俐,三大長大有福氣。”滿族嬰兒出生七天后,開始用“搖車”。東北地區(qū)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關東城,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歲的姑娘叼煙袋,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這句“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說的就是滿族人掛搖車的民俗。為了讓嬰兒入睡,母親來回悠動搖車,母親邊悠搖車,邊唱搖籃曲。
(2)滿族育兒音樂
滿族“搖籃曲”又稱“悠悠調”、“搖車曲”、“搖兒歌”等,是婦女哄孩子睡覺時唱的歌曲。滿族的悠車調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屬小唱中的一種,在東北地區(qū)流傳廣泛、家喻戶曉,其中有滿語的,也有漢語的,現(xiàn)在所搜集到的大多都是漢語演唱,但保留了滿語習慣慣襯詞,反映了滿族人民生活特點。“搖籃曲”的曲調簡單、優(yōu)美,調性不強,各音之間的主屬關系不是很明確;旋律舒展,細膩委婉,富有抒情性,具有音域窄,跳躍少,曲調平穩(wěn)的特點;潤腔方面加了少量倚音、滑音等來裝飾曲調;搖籃曲分為規(guī)整節(jié)拍和自由節(jié)拍,通常節(jié)奏簡單、速度緩慢,有模仿?lián)u籃擺動的律動感。它的結構簡單,屬單句式曲體結構,有的“搖籃曲”就是一個基本唱腔,然后不斷反復。
滿族的祭祀及其音樂
(1)滿族的祭祀習俗祭祀,是向神靈或祖先求福消災的傳統(tǒng)禮俗儀式,又稱為吉禮。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而北方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又使人在與大自然相抗衡尋求生存的過程中顯得格外艱難,因此,人們需要尋找一種超自然的能量來解釋一切,這種力量就是宗教。滿族人民主要以信仰薩滿教為主。薩滿教起源于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和巫術,在農耕時代就積累了眾多古老的文化原型,有關學者認為薩滿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薩滿文化就起源于滿族,并曾長期盛行于我國北方各民族,而作為我國北方古老的漁獵民族,薩滿信仰自古至今貫穿于滿族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
滿族的薩滿祭祀活動是滿族人們表達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敬畏,希望尋求祖先和神靈庇佑而舉行的活動,是滿族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滿族的薩滿祭祀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特定的儀式音樂,這種儀式音樂包括歌唱(神歌)、舞蹈(儀式的程式動作)、念誦(咒語或禱語)等多種形式,是一種“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原始宗教和藝術的主要特征。在薩滿祭祀活動中,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已經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成為了滿族薩滿和神靈之間的媒介:人們通過特定的音樂來取悅于神靈,與神靈建立聯(lián)系,護佑一方平安,因此,音樂已成為薩滿祭祀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2)滿族祭祀音樂
在薩滿祭祀和薩滿跳神活動中,薩滿或栽力們所唱的歌,我們稱為神歌。神歌滿語稱為weekuIucun,與薩滿教同時產生,有了薩滿教,就有神歌。通常在儀式中,薩滿要在栽力的配合下,頭上戴著神帽,身上穿著鮮艷的衣服栓系彩裙,系腰鈴,手執(zhí)單鼓、哈馬刀、銅鈴等樂器(神器),一邊擊奏,一邊唱神歌,伴隨跳躍、搖擺,前進后退、盤旋等舞蹈動作。薩滿神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合等;有坐唱、跪唱、站唱、走唱等。下面我們就以《祭天》和《答對按巴瞞尼》這兩段祭祀音樂為例來分析一下滿族祭祀音樂的特征。從上面這段旋律我們可以看出:有一些薩滿的神歌也保留了滿族民歌的特點,卻又不完全相同,它旋律布局簡單、音域較窄、質樸簡練,在四音列、五音列的基礎上采用了向上伸展一個小三度,形成了“La、Re、SO”三音列構成的曲調,旋律中向上伸展的小三度進而出現(xiàn),但是波浪上方仍然保留框架上方兩個音之間SO、La為主旋律的特點,以大二度的形式進行。這也證實了在滿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漢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從而復雜且美化了。受滿語語音規(guī)律的制約,滿族神歌的音樂比較窄,語音平直,多表現(xiàn)在以敘事為主的神歌當中,大都是級進式的,活動在五度之內,無大的跳躍,最常見的是三列音或四列音構成的平穩(wěn)旋律。
這首《答對按巴瞞尼》運用了多種調式和調性轉換的手法,使這個簡單的曲子得到了非常豐富的發(fā)展和變化。它有四個單樂段構成,A段是整個曲子變化的基礎,但A段中的第一句又是后三樂句變化的基礎,在不同的調式,調性上變化重復同一旋律因素,是這首曲子的主要發(fā)展手段。施律隨著不斷的變化重復,逐漸向高移動,顯示出清晰的結構層次,鮮明的色彩對比,A段是在C宮系統(tǒng)的角調式上構成;B段向上四度移宮到F宮系統(tǒng)的商調式,構成了不同宮不同主不同調式的轉換,C段既可以說成是F宮系統(tǒng)的商調式,又可以說稱是C宮系統(tǒng)的羽調式,D段從第二句開始轉向G宮系統(tǒng)的商調式。
滿族儀式音樂的意義與價值
滿族音樂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至今,記錄著滿族人民的歷史、文化、生命和精神,是流淌在滿族人民血液里的音樂。通過對滿族儀式音樂文化的解讀,不僅可以了解其生態(tài)環(huán)境、風俗習慣、文化積淀、社會信仰等諸多主面,更能透過這些儀式音樂文化折射出其背后所隱喻的宗教信仰、思想、情感、審美、心理等民族生命信息。然而,在經濟建設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少數(shù)民族先輩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積累的大量活態(tài)文化正在急劇的消亡和流變,有著藝術文化“活化石”之稱滿族音樂在生態(tài)壞境不斷遭遇嚴重破壞、民族文化面臨現(xiàn)代文化猛烈沖擊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對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加以重視和保護,更要盡其所能地將這種古老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迷人的藝術魅力及文化內涵加以研究、繼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