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常伊娃 單位:長春外國語學校
高中教育,如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學校在德育教育上,加強消費心里引導、使學生建立節儉意識。傳統的學校教育只注重“智商”“情商”教育,很少提及培養孩子的“財商”,不愿意讓孩子正面提及金錢。很多同學沒有真正理解過金錢的真正含義,相關知識少之又少。而美國28個州的高中都把理財列為必修課,使許多孩子在個人信用、投資開銷等方面受益。“財商”的培養從小就應該開始,讓學生們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懂得金錢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合理使用,雖然我們擁有它但卻不能隨意揮霍。高中德育教育中,加強這方面的知識編排;老師要根據實際內容和情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學生們手里的金錢是長輩所給,是辛苦勞動所得,應該對每一分錢都十分珍惜。自律、節約的意識應深深植根于頭腦之中,每次花費要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尤其不能不顧家庭狀況與人攀比。要懂得學子愛錢,得之有道,不可面對誘惑產生失衡的心理。
高中教育,要增加理財知識教育,強化學生們理財意識。理財是一種習慣,是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我們雖然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從7歲起就買賣可口可樂,14歲開始生第一份投資計劃書,15歲正式投資美國股市,但是“金錢需要管理”的概念一定要有,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學校和教師要多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和教育,要傳授基本的的理財概念和基本原理,甚至是一些簡單而實用的基本理論。中學時代用手里的一點零用錢所做的實踐成果可使終生受益。
高中教育,要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做人講誠信、為人守信用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在市場經濟中尤為重要。在小學和初中的基礎上,高中教育更應加強對誠信的教育,因為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強。要讓學生從小就懂得誠信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是最為寶貴的道德品質,應該格外珍惜。
高中教育,公益意識。高中階段,要讓學生形成公益觀念,讓學生們把錢花到最有用處的地方,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和價值,這才是消費最高境界。社會在許多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現象,把錢花在幫助有困難的人身上,就會讓自己和別人都得到快樂。要從小培養自己的慈善公益意識,培養大視野、大境界,當別人遇到困難而我們又有能力相助時,一定要伸出援手,而且這種意識也會互相感染、互相傳遞,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合理使用財富、積累財富時,更不應忘記回報社會,幫助他人。
家庭與社會的作用
此外,在高中生的消費觀念形成中,家長理性消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常說,家長是學生的最好老師。而有許多家長在日常消費中鋪張浪費、比闊氣、講排場、慕虛榮,這必然對學生產生影響。有的家長甚至把金錢作為獎勵學生的手段之一,認為只要能考出好分數,多花些錢是“天經地義”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同學把努力學習作為取得金錢的途徑,可想而知會對學生正確的金錢觀產生多么大的負面影響。
社會的引導作用也不能忽視。中學生思想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不可否認,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改善了,但精神危機和優良傳統的失落也同時存在,社會輿論及媒體宣傳中不可忽視國情和傳統教育,相反卻百熱衷宣傳奢侈品、購買力,甚至津津樂道某些影星、大款的名車、豪宅,社會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極大,理性、科學的大眾消費還是社會主流。高中學校教育通過理論和教育和實踐教育,會讓學生養成良好和正確的消費意識和習慣,說不定這些學生當中就有人會成為中國的巴菲特,這種意識和習慣也將使學生們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