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護理教育論文
作者:周海燕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東院
課程設置上人文學科比重較少我國課程設置形式過分受限于以學科為基礎的設置模式,靈活度不夠,必修課程太多,未能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評判性思維的形成。王斌全等[2]在研究中發現,加拿大護理本科院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主要類型是綜合課程,通過對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的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從而形成打破學科的邏輯組織界限,內容豐富且貼近實際,在人文課程、文獻檢索、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健康教育和護理倫理學都是必修課。而目前我國護理教育上,不同學校門數參差不齊,在多樣性方面存在不足,選修課程數量少、內容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個性化發展。
理論與實踐脫節由于各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實習醫院的數量及規模卻沒有相應的增加,實踐教學資源有限,臨床見習多采用集中見習的方式完成,課程設置為先基礎、后專業、再實習三階段。這種模式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實驗室教學與臨床脫節。其次,由于各專業課程開設較早,特別是基礎護理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基本理論遺忘較多,基礎護理操作更是生疏,沒有牢固的理論基礎,這樣的學習安排不能讓學生有效地將課堂多學的理論知識及時的運用與實踐中,也很難將個護理專科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于為患者提供的服務中。
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國約130萬護理人員中,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非常少,而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更寥寥無幾,在部分醫學院校,高等護理教育的師資還沒有形成合理的梯隊[3]。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素養、理念是造成護理教育質量欠佳的一個原因。雖然近年來,一些高等護理教育恢復后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直接走上護理專業教師崗位,其基礎理論扎實,但臨床實踐欠佳,且在教學能力方面還有待完善[4]。
更新護理教育理念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要確立高等護理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必須更新護理觀念,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及身、心、人格全面發展作為培養人才的總思路,完善學生的人格與職業價值觀念,培養對社會有責任感、能夠融入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現代化護理人才。同時應充分發揮我國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功能,建立起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與監督管理機制。
以人才培養為目標調整課程結構章雅青等[5]提出公共、基礎課程、臨床課程的“交互”,強化公共、基礎知識服務于專業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公共、基礎知識的認識,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有人提出了“漸進式”課程設置模式,即三種課程組都在第一學年開始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逐漸減少,而專業及專業方向課逐漸增加,這種模式可使學生在第一學期即接觸護理專業并早期進入臨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提前進入護士角色,提高心理素質,同時也能為畢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6]。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護理教學改革中,提出了以綜合課程為主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7]。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研究,提倡將自然社會課程、社會科學課程整合和人文科學課程整合到護理專業課程中以合理的構成比例實現創新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
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有人提出在原課程的基礎上,新增加了與整體護理發展相關的新課和專題講座,包括護士素質學、健康教育學、急重癥護理學、臨床護理人文、護理美學、社會護理、康復護理、老年護理、學習學、醫學哲學等。程小萍等[8]提出要以“精簡基礎,突出護理,人文并重、選修必修結合”的原則,在以專業課程為主的基礎上,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具有護理特色的人文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獲得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必須通過臨床實習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但是如何才能將這兩者更好的結合,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協和醫科大學的臨床教學改革中,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實踐,在前3個學期為臨床見習,時間為1~2周,4~6學期為臨床學習,每學期4周,7~8學期為生產實習。這樣,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穿插進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臨床現場,不僅加深了所學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學生獨立思考、臨床實踐能力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美國一些院校的護理臨床實習不是集中在最后一年,而是貫穿于整個專業臨床課程的學習過程中[2]。再結合其他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在實踐課的課程改革上,我們要堅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應該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充分調動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積極性,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聘請臨床護理教師共同擔當教學任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同等學力研究生班、脫產學習、臨床進修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訓,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而且可以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累臨床實踐經驗。對于臨床帶教老師,經常召開師資培訓,彌補其在教學方面的不足。學校專職教師與臨床兼職老師的結合,形成了高素質的“雙師型”結構的教師隊伍,可以提高護理教學質量,為共同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