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際貨幣論文
作者:葉芳 杜朝運 單位:廈門大學
美元網絡外部性分析
(一)網絡外部性的含義及特征
1.網絡外部性的含義。所謂網絡外部性,是指一個消費者從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效用隨著消費同一產品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不論是物理網絡還是虛擬網絡,都存在著網絡外部性①。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Law)形象地描述了網絡外部性現象,即網絡的價值與其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對一個擁有n個用戶的網絡來說,該網絡對所有人的總價值與n•(n-1)=n2-n成正比。按照來源,網絡外部性可以分為直接網絡外部性和間接網絡外部性(KatzandShapiro,1985)[7]。其中,直接網絡外部性是指由于消費某一產品的用戶數量增加而直接導致的產品價值增大,也即使用同一產品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用者的消費效用;間接網絡外部則指隨著某一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該產品的互補品數量增多、價格降低,從而間接增加了消費者從該產品中獲得的效用。
2.網絡外部性產品及其市場均衡的特征。
第一,外部性產品具有雙重規模經濟和正反饋效應。從其定義及分類可以看出,網絡外部性實際上體現了需求方規模經濟(Demand-sideEconomiesofScale)和供給方規模經濟(Supply-sideEconomiesofScale)的雙重特征。需求方規模經濟是指產品或服務對消費者的價值隨著該產品消費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網絡外部性與直接網絡外部性的定義直接體現了需求方規模經濟的特點。供給方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隨著其產量的增加而降低,也就是習慣上所說的生產的規模經濟,間接網絡外部性體現了這一特點,即互補品產量的增加導致其單位產品價格的下降。無論是需求方規模經濟還是供給方規模經濟都會導致正反饋(PositiveFeedback)效應,即市場競爭中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如果更多的人使用一種產品,從需求方規模經濟來看,該產品對消費者的效用就會增加,更多的人會加入消費的行列;從供給方規模經濟來看,因為其互補品單位成本的減少而降低了價格,從而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兩者的共同結果是該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而其相應的競爭者一開始就處于劣勢,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其市場規模難以擴大,甚至原有的市場份額也被侵蝕,最終只能退出市場。
第二,網絡外部性產品的市場均衡具有路徑依賴和鎖定(Lock-in)性。網絡外部性市場中,已有的消費者決策受其前期決策的影響(即消費慣性),后進入的消費者決策不僅受到前期消費者決策的影響,還受到前期市場初始事件的影響,即路徑依賴。初始條件或偶然事件使得某種產品首先進入市場,其用戶基礎得以形成、互補品得以發展,正反饋效應進一步推進了市場均衡向著有利于該種產品的方向演變,市場將最終均衡于由該產品壟斷的狀態。因此,一旦路徑依賴最終選擇了某種產品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在正反饋效應下,這種壟斷地位往往具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使得網絡外部性市場均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往往會鎖定在這種均衡狀態中。
(二)美元的網絡外部性
ChinnandFrankel(2005)[8]指出,由于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在使用英語,且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因此,如果有人需要一種世界通用語言時,他一定會選擇別人都在使用的英語,盡管英語并不一定都符合世界通用語言在諸如內在美、簡潔、有效等方面的標準。此即英語的網絡外部性。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與英語一樣,其對使用者的價值與他人的使用有關,使用的人越多,國際貨幣對使用者的價值越大,其網絡外部性同樣包括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前者表現在使用美元的人越多,美元的流動性就越大,個人在使用該種貨幣時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小,從而引致更多的人使用該貨幣;后者表現在使用美元交易的人越多,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美元的交易站點(TradingPost))就越多,美元交易者就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找到交易對手,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增加了美元的使用價值。上面談到,網絡外部性產品具有雙重規模經濟和正反饋效應、路徑依賴和鎖定性的特點,美元及其市場均衡也不例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雙重規模經濟和正反饋效應方面。需求方規模經濟能夠增加貨幣的流動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流動性越大,越能吸引其他人使用;而使用者越多,美元的流動性越大,于是形成自我增強的循環(Self-reinforcingCycle)。同時,美元也存在供給方規模經濟,即美元交易網絡和市場規模的擴展,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交易雙方匹配加快,使得美元的做市商可以持有較少的現金存貨,這也降低了成本。在需求方規模經濟和供給方規模經濟的雙重作用下,美元就會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其他開始處于劣勢的國際貨幣則難以發展甚至可能退出市場,即存在強幣更強,弱幣更弱的正反饋效應。
2.路徑依賴和鎖定方面。一旦貨幣統治地位確定,改變是困難的。美元的使用之所以存在路徑依賴,除了使用慣性外,轉換成本和學習成本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使用者從美元轉向另一種國際貨幣存在轉換成本,既包括兌換成本及兌換后可能面臨的貨幣在幣值等方面的不確定性等,又包括學習使用一種新的國際貨幣的成本,這種轉換成本往往很高,因此人們往往沒有動力離開現有的網絡,除非其他人同時這么做。路徑依賴和正反饋效應的共同作用使人們對現任貨幣存在強烈的慣性偏愛(InertialBias),從而使該種貨幣成為穩定的市場壟斷者,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貨幣市場均衡因而可能處于鎖定的狀態。
3.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國際貨幣的某些決定因素即便已經發生變化(如一國經濟或政治實力的減弱),也不會立即引起該貨幣地位的變動,國際貨幣地位的相對變化會存在一個較長的滯后期。換句話說,由于網絡外部性的作用,一種國際貨幣與其發行國經濟地位之間會存在錯位的現象。一方面,國際貨幣地位上升往往滯后于一國經濟地位;另一方面,當發行國失去經濟領先地位后,在國際貨幣的地位會因“慣性”力量在較長時間內得以維持(曹勇,2010)[9]。這一點始終貫穿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史。17~18世紀的荷蘭盾即使在西班牙、法國已經取得政治和軍事上的霸權后,仍然作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存在;英鎊在英國經濟實力連續幾十年穩居世界首位之后,才取代荷蘭盾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并在金本位制時期一直保持霸主地位;美國的經濟實力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超過英國,但直到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后,美元才取代英鎊成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并持續到現在。因此,且不說當前美國經濟實力仍然穩居世界之首,即使其失去經濟領先地位,網絡外部性也將使美元的主導地位在較長時間內得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