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麻醉學論文
作者:馬巖 鄭宏 努爾比艷 陳林 艾來提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考核結束后對每個學生及考核小組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及反饋。統計分析。把學生的每站成績、總成績輸入計算機,用FoxPro建立數據庫,以臨床理論課考試成績作為效標,運用SPSS軟件包作統計處理。
(一)考核結果。67名學生均通過考核,成績及分析見表1。信度分析: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的估計方法,根據克倫巴赫提出的(Cronbach)系數,計算Akk值為0.8025。校標關聯度分析:以麻醉學理論課考試成績為效標,相關指數r為0.8067。對于所設置問題的回答表現參差不一,其中相關基礎知識抽出比率45.6%,平均分數4.56±1.002;相關臨床知識抽出比率20.3%,平均分數7.88±0.78;相關實踐知識抽出比率34.1%,平均分數8.25±2.10。
(二)問卷調查結果。共發出調查表78份(學生67份,教師12份),回收74份(學生62份,教師12份)。在設計與組織方面,有50%的學生和16.67%的教師認為對于5個站點能夠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有19.35%的學生和16.67%的教師認為不合理;有22.58%的學生認為考試時間過長,77.41%的學生和100%的教師認為適中;有50%的教師感到疲倦;而79.03%的學生和41.67%的教師認為需要考前培訓。在考核質量評價方面,67.74%的學生和67.67%的教師認為考試難度適中;74.19%的學生和25%的教師認為考試內容合理,而75%的教師認為考試內容一般;認為考核能測試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學生和教師分別是62.90%、38.70%和58.33%、33.33%;59.67%的學生和50%的教師認為考核不能測試學生的交流能力;認為考核能較真實的模擬臨床病人學生和教師分別是59.67%、33.33%。在考核效能方面,87.09%的學生和100%的教師認為考核對今后的工作有幫助;75.81%的學生和67.67%的教師認為考核有助于改善單純重理論學習的傾向;100%的學生和教師認為考核有助于掌握臨床技能;而對于是否有助于將臨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職業能力方面有95.16%的學生和83.33%的教師認為有幫助。
臨床技能是醫學生從事臨床醫學實踐所必備的能力,目前,醫學教育界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臨床技能考核與評價研究較多[2],但對麻醉學專業的技能考核與評價的研究較少。此次建立麻醉學專業臨床麻醉技能考核體系,并在67名麻醉本科生中進行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強化麻醉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考核內容是依據臨床麻醉學的特點及麻醉學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而確立的。難度、區分度及信度分析結果表明:整體難度稍偏易,區分性良好,學生成績可靠,可以作為個人臨床能力評價的參考。
調查結果顯示:有67.67%和75%的教師認為5站式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評估學生的臨床能力以及考核內容并不十分合理。這可能是與我們將圍術期管理這部分的考核放在了每一站的提問項目中而沒有單獨設置考核站點,使得圍術期管理這一部分的考核內容并不是十分全面。有關考試組織方面,有50%教師感覺疲乏。教師感到疲勞可能為在整個考試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還要保持良好的依從性,從始至終保持一個狀態。因此,在組織大規模多站式考試時,應適當控制一次參加考試的學生人數,分批進行,以縮短教師的工作時間和學生輪轉考站過程中的間隔時間。62.9%的學生和58.33%的教師認為多站式技能考核能夠測試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但對于測試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的認可僅達到38.7%和33.33%。可能是本次多站式技能考核內容的設置以操作技能為主,臨床病例僅占20%,重視程度欠缺,在今后的技能考核中將進一步加強。在模擬與臨床的貼近程度中,僅37%的學生和33.33%的教師認為模擬人操作考試能真實地模擬了病人。
由此可見,單純的應用模擬人操作考試,雖然能夠統一標準,減少醫療法律糾紛,避免醫患關系矛盾的發生,但沒有“真病人”的體征,對于學生的臨床應變能力和思維能力仍具有局限性。由于本次多站式技能考核設計均采用模擬人操作因此對于學生在醫患交流方面不能評估,這與問卷調查結果一致。臨床技能評價是檢驗醫學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加強醫學生臨床技能培養已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界普遍的關注重點[3-4]。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和教師認同多站式技能考核對掌握臨床技能、促進臨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職業技能等方面是有幫助的。綜上所述,5站式臨床麻醉技能考核體系,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的技能訓練和提高。同時,教師可以發現臨床麻醉技能考核與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對教學的要求和改進意見,查漏補缺,不斷完善,使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這也是強化師資培養的過程,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