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張源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教育為何?潘光旦先生從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中似乎尋找到了答案。“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教育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它的目的自然不能外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育思想的實質即強調人與其固有的環境發生的固有聯系。然而在“現代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美好愿景之下,農村的教育所塑造的農村景象卻是農村地區到處可見386199部隊;鄉村傳統倫理及人際關系的破壞、年復一年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像候鳥般遷來遷去的成千上萬打工農民、大量沒有父母監管的輟學少年等等。“農村教育比較有志氣的分子不斷向城市跑,外縣的向省會跑,外省的向首都與通商大埠跑,人之云已,邦國珍萃,試問,地方又安得而不凋敝,農村又安得而不衰落?”農村的教育似乎與農村的生活失去了聯系,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農村的居民“跳出龍門”安身城市,即使是“北漂”、“蟻族”也心安理得。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價值的中心應該是圍繞“人”而展開。但是實踐的結果恰恰相反。農村教育發揮著與社會其他部門相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推動農村及社會經濟增長的“助長器”,農村教育的工具價值以不同形式在各個歷史階段得以充分施展,成為教育價值的中心,而農村教育的本體價值則被淹沒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之中。換言之,我國農村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工具化傾向,農村教育不以“成人”為目的,而以經濟、政治等工具功能為導向,作為教育對象和社會主體的人的價值遭到冷落,農村教育價值取向呈現出本末倒置的狀況。借用日本學者池田大作的觀點,工具化的農村教育,一是失掉了教育本應有的主動性,農村教育失去了尊嚴;二是人成了物質和經濟的奴隸,結果人類的尊嚴也喪失;三是造成農村社會以追求經濟為目的單極增長,容易滋生各種危害。農村教育在獲得“城市利益”的同時,農村社會及農村教育卻在“城市的陰影”中衰落下去。同時,農村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僅限于“學有所用”“,學有所長”就感覺滿足,這容易導致受教育者只將眼光停留在農村經濟或農村成員個人眼前利益上,極易形成農村教育和農村社會發展的封閉與滯后。
人的存在與其生長生活的生態具有共生性,人與生態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同生態環境下的人,具有不同方式的生活習慣與文化性格。農村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態形式,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城市生態的特質。產于農村生態基礎上的農村教育應與城市生態基礎上產生教育具有不同的發展軌跡。然而在工業文明的社會中,農村教育不可避免地脫離農村生態而走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只重經濟利益,不顧生態維護,造成農村的生態在國家的改革中遭受嚴重的破壞,傳統鄉村美好的生活美景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中國農村教育的主要問題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面對國家轉型期出現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中國的農村教育需進行重新審視。
促進農村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注主體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一大主題,農村教育作為農村地區居民社會化的主要手段,這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農村居民的主體意識即是關注農村發展之所需,關注居民發展之所求。首先是普及必要的文化知識,教授現代農業之所需的基本技能。其次是增設生態與農業、農村、農民和諧發展關系的相關知識。其三以恢復農村和諧的生態為己任,重組、改造以工具理性為主的農村教育體系,致力于轉變人們頭腦中重效益不顧生態的錯誤觀念,修復和維護農村生態的獨特性和多元化,創造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美景。
“傳統”的維持與“現代”的進行在當下時常處于對峙的狀態,非此即彼的邏輯左右社會的選擇。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自然不能例外。教育作為文化傳遞的工具,傳承文化是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農村教育作為傳統根深蒂固的場域,對維系農村社會的正常運行具有深刻的影響。關于這點可以在當下的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得到印證。通過教育使人幸福,這是教育的目的,故此,農村教育的職能之一就是保護農村傳統的文化,包括農村物質文化與農村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有秀美的田園、古樸魅力的村莊等等景象。精神文化有勞動號子、社火、唱大戲等等民間文藝活動和祭祀活動。
樸素的農民意識,只要求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就是古民所要求的幸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方式的轉變,中國農村幾千年形成的古樸文化逐漸地面臨消亡。農民精神賴以生存的文化面臨消亡,難免會造成農民精神空虛。生態區域主義鄉村教育哲學主張鄉村教育的任務是增進學生個體的幸福及本土的文化和生態的完善,這符合建設新農村的需要?,F代的農村教育,首先需具有發掘現代農村生活需要的文化的功能,豐富農民的農余文化生活;其次是深入農村生活,傳承優秀的農村傳統,積極改造陳舊的生活陋習;再次是努力保護處于消亡邊緣的農村文化;最后是在發掘、傳承、保護農村文化的同時,積極培養具有農村文化意識的建設者。
把“過客”和“寄居者”變為“居民”,把對向上流動的關注變為對本土的留心,把無家可歸變成重建家園。主張農村教育要強化外出人員的回歸意識和本土情結。目前,受經濟利益的趨勢和“城市中心”導向,進城務工是農民的主要選擇。面對飽受無家可歸的空虛和無奈的農民工群體,現代的農村教育應做好兩件工作:其一,引導寄宿城市的農民形成正確的擇業意識,強化他們的鄉土觀念,樹立鄉土自豪感,引導他們的回歸。其二,積極應對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做好新型農民的培養工作,同時開發積極的鄉土教材配合培養,養成應有的鄉土觀念。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