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陳紅娜 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電建中學
自2001年開始,我國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實行“以縣為主”,由縣、鄉政府和農民共同負擔義務教育的經費,因而造成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呈現顯著的地區性差異特點,特別是在較為貧困的落后地區,教育經費很難有保障。在縣域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其辦學條件、師資水平、資源投入等方面大多比較差。從某種意義上講,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當地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與層次。二是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對教育的投入力不從心。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拉大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義務教育階段雖然實現了免費,但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教育費用往往超出一般農民家庭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由于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我國缺乏適合農村地區的辦學模式,現有的辦學模式與城市教育模式趨同,其結果是將農村教育辦成了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基地,而對于適合農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發展明顯滯后,導致農村教育不能體現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農村教育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主要是學校所學的內容與農村地區社會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尤其是高校擴招以后,農村地區強化應試教育,而將道德教育、勞動技能教育等置于次要地位,學生創造力明顯弱化,動手能力不強,甚至脫離社會實際。有些農村家庭的子女以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和巨額學費為代價,換來的卻是不如技校學生的就業困境,根本沒有達到生活狀況改善的目的。一是農村地區社會環境相對封閉,傳統觀念禁錮了農村勞動力的思想,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因循守舊,不能緊跟時代節奏的變化。二是農村地區缺乏具有新觀念、新思想的優秀教師,很多農村教師由于長期處在農村封閉的環境中,思想意識落后,新知識補充不及時,不能滿足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縣、鄉政府的財力有限,教師的待遇不高,難以吸引優秀教師來農村。
發展農村教育的亞洲經驗
日本和韓國與我國同處亞洲,在地理位置、文化傳統等方面與我國有相似之處,日、韓兩國發展本國工業的同時,也通過推行更加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在這一進程中,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制的建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村運動是韓國政府1970年開展的一項農村教育運動,其宗旨是“勤奮、自助、合作”,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教育培訓和互助合作把傳統落后的鄉村變成現代化的新型鄉村。
新村運動以人的教育和開發為核心。新村運動的最初階段是不加區分的統一培訓模式,主要形式是官民共同參加,而且對參加培訓的人員不區分職業、職務、年齡及社會背景,所有的農村勞動力和官員共同參加內容與形式相同的培訓。新村教育進入初級階段后,更加突出對鄉村社會各階層核心骨干人員的教育培訓,并通過核心骨干人員的輻射和帶動逐漸擴大范圍。隨著培訓體系的逐步完善,現在的新村教育主要包括地區社會開發教育、幼師培訓教育、意識革新教育、經營革新教育、外國人新村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市民教養教育共七個方面的內容。新村教育以教育推動地區開發和鄉村經濟發展,至今已成功地開展了40多年,新村教育的內容、方法也在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調整,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民教育體系。
政府部門直接負責農民教育和培訓。建立了由政府部門主導農民教育培訓審查和評審委員會,實現農業培訓的可持續性,并根據農民教育的現實需求,對其進行分類指導、分層次培訓和有針對性的扶持,逐步建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具體措施包括:①加大對農業后繼人的培養力度,通過加強創業研修和農業實踐以及實施“成長方向型教育”的方式,改進韓國農業專門學校教育的效果;②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回歸農業,主要是通過對非農科專業人才、大學生等高素質人才的職業培訓,使其成為創業型農民;③通過加強評價與管理體制和教育革新,通過“示范效應”補充和更新原有的農民隊伍;④以農業教育審議委員會為依托,加強對農業的專門化教育,并將其貫穿于整個農業產業鏈,實現理論培訓到實踐的一體化。
加強部門間合作,協同推動農民教育工作,主要是通過教育系統主導和農業改良普及系統配合,共同推動農民教育工作。上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農民教育開始走向制度化、正規化和系統化,在全國范圍內建超過50個縣立農業大學,招收的對象主要以高中畢業生和參加農業實踐1年以上的青年為主,整個培訓的學習期間為2~3年。教育經費則主要由政府部門負擔,國家財政負擔2/3,縣級政府負擔1/3,同時還設立以農業改良普及推廣為主要職能的機構600多個,培訓的內容主要涉及新技術推廣、后代的教育等內容。同時,提高對農村高中教育普及率,提升農村青年文化素質和知識技能。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農村應屆畢業生初升高比率達到95.4%。
構建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呈多元化教育體系,提升農村教育的針對性和培訓效果。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類型的培訓:從類型上看,一是建立類型多樣的農業培訓機構,主要是設立各級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和高中等農業院校;二是形成企業與民間的各類培訓服務機構,有效對接各級農民協會和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改良普及系統。這種由政府、學校和民間力量共同構成的農業教育“三位一體”模式,形成了更加有效的農村教育全方位供給系統,能夠分層次、有計劃、系統性、有重點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現階段農村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
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文盲人口從1982年的2.3億人下降為2010年的0.55億人,文盲率也從1982年的22.8%下降為2010年的4.1%。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推進,新時期的農村教育也需要因勢利導,選擇符合當前農村發展模式的路徑。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體現教育政策向農村傾斜。一方面,各級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農村教育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傾斜政策;另一方面,在制定財政預算上,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具體而言,在保證原有農村教育財政資金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按照戶籍所在地的原則,加大對農村地區職業教育和特色教育財政支持力度。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