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心理學學科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蔣敏芬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
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約為15%。這樣的數字不得不令我們去注意、去觀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學生心理上的障礙?我們知道,中學階段是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學生將經歷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學習緊張和環境陌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如果這些矛盾處理得不好,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
這些矛盾歸納起來,大體有下面幾種:(1)愿望與現實心理準備不相適應。中學生對為實現理想付出艱苦的勞動做得不夠。(2)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生活的富足使有些中學生輕視勞動,坐享其成。(3)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愿意同長輩交流感情,透露心聲,自我封閉。(4)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5)情感與理智。中學生喜歡表現自我,極力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容易沖動。(6)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鑒別能力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視野開闊了,但鑒別能力有限,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迷惑。因此,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講,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和各級學校都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然而,真正能走進心理咨詢室的同學能有多少呢?而恰當的美術教育,卻可以讓所有同學通過美術學習的途徑解決心理的問題。
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心理學———“畫”解煩惱畫畫,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對一些難以用言語和動作表達出來的信息,人們常常通過畫畫來表達。在教學中,對教學的設計上要加上繪畫心理學的元素,兩者的配合,來解決所謂“問題學生”。如色彩運用也是學生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對不同色彩的運用,代表著不同情緒的宣泄。畫面傳達學生的一種情緒,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美術作品的完成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滿足感,這時若有老師的肯定、同學的稱贊,自會極大地增強自信心,也可以讓平時很自卑的同學重拾自信。有選擇地欣賞藝術品可以有針對性地改變某種不良性格,如心情長期陰郁、灰暗的學生,可以將他帶到一幅表現草原牧場生活的風景畫旁,給他講解畫面上的情景,描述縱馬馳騁的歡悅,讓他試著想象自己走進畫框,成為秀麗風景中的人。這樣定期的觀賞和誘發幻覺,就會逐步消解其陰郁心境。
美術教育存在著兩種取向———美術取向和教育取向,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美術教育都偏向前者,即由美術本位出發,以教育為手段,發展和延續美術文化。綜上所述,治療取向的美術教育是解決當下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的一個途徑,一種方法。在學生承受各個方面壓力,心理不堪重負的今天,我們應該提倡治療取向的美術教育,使美術活動為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尋找自信、尋找精神慰藉的方劑。
美術本就是學生喜歡的一門學科,學生以輕松的心態就進入課堂,愿意敞開欣慰,與之交流,而隨著教師有意思地引導學生創作,那么他們的作品往往會隱藏著他們的情緒,雖然很多人主張美術老師不能代替美術治療師的角色,但美術教師要擁有心理學知識,讓美術課堂里充滿輕松的歡笑,在美術教學中融入美術治療的思想卻是必要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