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于永忠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目前該課程教學依然存在“以教為主”,缺乏鮮明的專業特色,教學目標不明確且無針對性等問題,課前準備工作屬于軟環境創建范疇,包括教案設計、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師自我心理準備等等。備課時,圍繞“發展式”教學主題,教學設計可以借鑒迪克和凱里模式的成功經驗,注重教學過程的系統性;認識上將教學看成為一個系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每一個成分對成功的學習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運用系統觀點來看待教學的好處是能夠把握這一過程中各個成分的重要角色,各個成分之間必須有效地發生相互作用(盛群力,2006)。生物制品課的環節設計時,可以預設“引子”或“序幕”,起到烘托氣氛、集中注意力和目標導向的作用。此外,教師在心理調整上、課堂角色定位方面要勇于轉變,做好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參與者、執行者,而不是指揮者、旁觀者。
創建“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師生是優秀教學模式共同的創建者和體驗者。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師生之間良好的交往。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教研室主任趙麗琴老師給予了我們較為中肯的建議,“大學生心理特點反映出時代的烙印;“”了解學生心理,懂得賞識和肯定,主動與學生交流。”課堂教學中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放手讓學生多參與疑難問題探究和總結,收獲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經歷一個身心愉悅的過程。要做到這一點,完全取決于師生之間的交流程度。英國朗曼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教學即溝通》(Teachingascommunication)一書,提出師生交往、溝通的方式影響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倡一種健康的、富有創建性的、既能體現教師權威與紀律,又能體現平等與關愛的師生關系。
大學階段,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于教學成敗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師往往以學習成績及課堂紀律來左右自己對學生的主觀評價,這是片面的不負責任的做法。要借助于專業課教學活動深化教育內涵,操作時注意摒棄片面、簡單和膚淺。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現在和未來,譬如學生的世界觀、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的成熟,從長遠而言甚至有勝于某一學科專業的進步。因此,不要過于夸大生物技術專業課的價值,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忽視學生的內在修為,也不回避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需求。北京大學劉寶存教授認為,“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說明其中蘊含著更為重要的學術思想和創造激情。在教學過程中,當發現學生個性(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與主體性(包括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相背離時,應當適時引導學生界定、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要通過教學實效來驗證。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學生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有效教學也可以被納入目標管理系統,適時進行量化與定性的跟蹤評估。古人云,“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從課堂到實驗室,從理論到實踐,應當注重開拓學生的專業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信心,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使絕大多數學生的主體能力得到發展。
眾所周知,各類生物制品在人和動植物健康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目前的生物制品行業存在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起步晚、發展速度快,前景廣闊。二是擁有巨大的科研開發潛力、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研發產品應用面廣,大多數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然而,我國生物制品企業在生產工藝的改進、新產品的研發以及技術服務上的明顯滯后,導致“核心競爭力”低下(1990年,Prahalad和HaMel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國內企業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中人力資源的作用不可替代(黃鶴,2006)。因此,培養高素質的生產、科研和技術服務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應當成為高校生物制品課教學的宗旨。客觀上,生物制品學研究內容涵蓋生物制品的生物學特性、制造工藝、質量監控技術、開發現狀與發展戰略等。在以往的教學大綱安排中,一般采用先總論后產品各論的編排方式,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多而全,內容泛泛,難于把握主次,缺乏技能訓練環節,因而達不到教學預期。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物制品課教學必須結合行業特點,與學生專業發展的愿景相協調,貼近實際,有的放矢,真正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再者,由于生物制品具有特殊性,故必須實行GMP管理(盧錦漢等,1995)。GMP管理的根本是“人”(鄭曉麗等,2001)。企業實施GMP管理是對其員工基本的崗位要求,也體現了行業準入和行業規范,這對于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說是一項觀念、意志和行為的真正考驗。
教學中,為了避免流于概念化的說教和照本宣科,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參與生命相關的主題座談;隨時將學科成果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突出科研價值和社會效益,或者通過具體實例客觀地評價當前生物制品及其生產技術。讓學生了解各相關學科前沿動態,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啟發科研思維。還可以按照普遍聯系觀點增加學科間借鑒和滲透,例如,功能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研究為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新藥研發提供了捷徑;干細胞技術及其產品將造福于人類面臨的諸多醫學難題,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納米生物技術產品在疾病預防、疾病治療、修復和改善組織功能方面前景廣闊;等等。同時,針對目前存在生物品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個案,如“毒疫苗事件”和“問題疫苗”等現象,可借此展開道德、法制和社會問題的討論,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鞭策學生恪守職業道德。
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方面,根據生物技術行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借鑒新方法和新技術,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制品學科的認知水平。除了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科研基地以外,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建設不可或缺。自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上稱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Barton,P.E.1996)的校企合作教育進入我國以來,許多高校都進行了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教育部關于加快研究型大學建設、增強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研究型大學積極與企業合作,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作為聯系實際的教學環節,生物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使斷章取義、支離零散的專業知識呈現為直觀生動的現場畫面,加快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內化。學生可以借此放開眼界,體驗和感受未來生物技術的行業魅力,增強執業信心。企業也可以借此展示先進的企業文化,吸引更多優秀的生物人才加盟。在此基礎上,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機制之間建立對接,從而實現“雙贏”。此外,任課教師可以深入了解生物技術行業發展趨勢、市場前景,了解人才需求狀況,形成信息反饋,總結教學得失,以便改進教學思路,有針對性地使學生實現能力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