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材料化學論文
作者:孫延一 瞿曉岳 王悅輝 鐘建軍 謝輝 馬軍現 劉建莊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1專業知識體系的調整
2006年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制定的《高等學校材料化學專業規范(討論稿)》(以下簡稱“規范”)中所制定的專業知識體系對于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顯得內容偏多,理論偏深,要求偏理,工程意識不強,因此,結合我校應用型人才辦學實際,對“規范”中所界定的專業知識體系中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從而形成了我校材料化學專業發展的專業知識體系。該體系內容調整的思路和原則是:精簡內容,保證基本理論和必要的基本知識,降低難度,突出應用特色,體現學科進展;達到學生具備繼續學習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所學知識于工程實踐的能力,適于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如“規范”中的量子力學基礎、計算化學、電子論、材料科學中的數學等理論性強的內容一律刪除。調整后,體系由化學基礎知識、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專業方向知識三個部分所組成,其中化學基礎知識包括基本的化學知識,化學原理、化學方法;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的結構、材料的化學制備,材料的分析測試、材料的物理性質以及材料的成型加工等;專業方向知識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制備、結構、性能、加工以及應用等,詳見表1。
2課程體系的設置
設置什么樣的課程來貫徹實施上述專業知識是我們一直以來探索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改革問題。課程設置不同所獲得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在這方面各學校辦學情況不同其做法也不一樣[2-4]。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材料化學既然是研究材料的化學問題的科學,材料化學專業人才培養理當強調化學基礎的學習,只有具備厚實的化學基礎,才有可能弄清材料的化學問題,并用化學方法去研究和解決材料的化學以及其他問題,未來發展才有后勁;另外,化學基礎好更有利于學生就業。因此,我們設置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學、材料化學和材料科學基礎、高分子材料等9門核心課程來完成化學基礎、材料學基礎和專業方向等三部分知識,并做到統一考慮內容取舍、不重疊,處理好課程的相對完整與課程間融合銜接;精簡繁多的數學推導和敘述性的內容,做到“簡明”而不弱化基本理論,以滿足材料化學專業本科教育專業認證的基本要求;引進學科近發表展的新內容,反映學科發展的方向。在教學內容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材料等都緊密聯系工業生產實際,滲透工程意念;分析化學以儀器分析方法為主;物理化學強化熱力學基礎和界面與膠體化學及其在材料化學中的應用;材料化學注重材料制備和分析測試;材料科學基礎主要介紹材料的物理性質和材料的成型與加工(如表1所示)。
3課程標準的制定
教學的規范化、標準化是課程實施質量的保障,為此,我們陸續制定了上述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中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全面體現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念和課程功能。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及其評估的依據,同時也是管理和評價課程、加強課程建設的基礎,它的制定和實施,將全面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對于培養素質全面、富有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5]。
4結語
以上是我們近年來在材料化學專業建設中針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工作所作的一點探索,很不成熟,有待于實踐中檢驗論證。材料化學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和完善任重道遠。我們堅信,只要遵循教育規律,求真務實,不斷追求,大膽創新,一定會實現培養出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的材料化學專業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