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文化論文
作者:李莉 王俊鋒 單位:山西中醫學院
醫德與醫患關系醫德修養包含從醫者的職業認同與如何處理醫生與病人的利益關系。傳統文化中佛儒道醫相互滲透,但無不浸透著救世的胸懷和悲天憫人的大愛。醫為仁術,貴在有德。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明良,不可信也(《初學記》)。自古儒生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慨嘆;“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終身學習態度;“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約”?!妒酚?bull;扁鵲倉公列傳》“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后世一副對聯“但愿世上無疾病,哪怕架上藥生塵”是對醫患和諧的真切詮釋。
病因病名與醫患關系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病因學說一直把人置于天地之間,把人作為社會與自然中的一員,注重人的身心對疾病、社會、人事的主觀感受,把人當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醫診治疾病,外涉天文、氣象、地理環境、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人事關系、民俗風尚等,內及人的體質、性格、生活習慣、精神心理狀態等。能夠做到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提倡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鼓勵“病的人”主動戰勝“人的病”。中醫對疾病的命名都很直觀,咳嗽、腹脹、泄瀉是對主要癥狀的描述,即便是食道癌、乳腺癌這些也用噎膈、乳巖等直觀名稱,雖有失簡單,但形象生動。反觀現代醫學動輒以組織學病理學命名,股骨頭壞死、惡性淋巴瘤,在患者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支撐下,精神意志很快被擊垮,患者關注的只剩下檢驗單上還有幾個“+”號,把一切希望寄托于醫生和特效藥物,造成無謂的恐慌而不能調動醫患合作的主觀能動性。
四診十問與醫患關系“望而知之為之神,聞而知之為之圣,問而知之為之工,切而知之為之巧”,治病當查色按脈先別陰陽。一察一按,醫患的交流就開始了。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單就問診明代張景岳總結的十問歌就涉及現病史、既往史、癥狀等等。尤其對婦女小兒提出特殊的經期問診和麻痘驚疳內容。比如問患者口渴嗎?喜歡喝水還是不喜歡,喜歡喝涼的溫的還是熱的,喝一兩口即止還是大飲而渴不解。讓患者感覺形同身受,也為進一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達到正確的辨證奠定基礎。防止“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短期未曾決診,九候曾無仿佛,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治未病與醫患關系2008年在杭州舉行治未病高峰論壇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治未病這一中國傳統醫學最高理念與21世紀醫學目的的調整方向完全一致,集中體現了醫學目的調整和醫學模式轉變的核心價值。未病先防要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它不等同于現代傳染病學疫苗預防。它提示的是順應自然,天人相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四時的和諧之道。《說文解字》“疾,病也;病,疾加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要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在于告誡人們,要重視治療時機的把握,當在染疾之初,未病之先進行治療。在器質性、功能性疾病之外,心理因素也受到極大的重視。醫患關系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關系,何矛盾之有?目前國內外一致承認醫療確診率也只有70%左右,各種急重癥搶救成功率在70%~80%,相當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診斷困難,甚至有較高的誤診率、治療無望,這是醫學的無奈,任何醫院和醫師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很多患者及其家屬不了解醫學的特殊性和無奈,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生有定數、死有時辰”,注重生存時的質量而不一味為延長生命而痛苦。正如圣人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醫文化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本質影響究竟是什么?答案很明確,就是醫療領域普遍被忽略的醫學人文精神。希波克拉底時代有句格言至今仍然適用。醫患之間還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世界衛生組織倡導“人人享有健康”的二十一世紀,醫生的角色已有單純醫療保健提供者轉變為醫療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決策者、健康知識傳播者、社區健康倡導者、健康資源管理者,更應是良好醫患關系的主導者。我們展望獲得醫患和諧關系的途徑或道路時,發現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提供給方法絕不是單單依賴法制的完善、政策的傾向,更不能寄望于媒體,因皆為枝葉而非根本。中醫文化是教人應天地、順四時、慎起居以獲得自然健康的生命之學。醫患之間目標一致均為防病治病,由此產生的關系和矛盾絕不可能通過法制界定而截然分清彼此。只有雙方共同內求于心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醫學人文精神的提高,才會有魚水般之醫患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