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漢語論文
作者:胡雪 李金龍 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對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內部動機是非常重要的,能對學習產生持久的激勵作用。根據一些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把漢語作為目的語的外國學習者中,為了了解中國,即出于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興趣而學習漢語的,占相當大的比例。[3]如果再對其我國學習漢語的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進行調查,估計出于興趣動機的學習者所占的比例會更大。這在目前漢語尚未成為世界普遍使用的語言、在很多地區尋找與漢語有關的職業還不太容易、直接與中國人用漢語進行交際的機會也還不太多、特別是在目前世界漢語教學的起點和所達到的程度都不高的情況下,是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問題在于僅僅出于興趣愛好的動機,往往不能持久,特別是一旦在學習中碰到較多的困難(如漢字對某些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既神秘又有興趣,但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會感到不堪記憶漢字的重負),興趣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給第二語言教學特別是漢語教學提出了一個如何不斷激發內部學習動機的極其重要的問題。
學習動機理論中的“內部動機理論”
1.兩個“典型的內部動機理論”之一———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是德西和瑞安提出來的。[4]他們認為,當社會環境滿足了三種先天的心理需要時,就可以促進內部動機。其三種心理需要的必要條件是:自主(自我決定做什么和如何做)、勝任力(發展和練習技能以操縱和控制環境)、相關(通過親社會關系而依附他人)。換言之,內部動機激發會使人感到在社會場景中與他人有聯系,在該環境中能有效地發揮功能,會有一種個人的主動感。在滿足這三種需要的課堂上,學生有可能體驗到內部動機。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學生會感到受控制而不是自我決定,這時他們的動機將主要是外部因素控制的動機。
2.兩個“典型的內部動機理論”之二———福樂理論[5]福樂理論是在調查人們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的體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體驗被稱之為福樂體驗(也譯作沉浸體驗)。調查發現,當人們全神貫注地完成有挑戰性、創造性的任務時,他們完全投入其中而高度專心,不考慮失敗、獎懲和令他們擔心的事情,感覺時間過得很快。當出現這種體驗時,人們喜愛他們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想做任何其他事情,因為這種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獎勵。福樂體驗一般出現在人們從事業余愛好或休閑活動時,但在課堂學習中也會出現。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福樂體驗的出現也是有條件的,它要求個人的技能與任務挑戰性之間形成獨特的結合。當個體具備較高水平的技能而且要面對有高度挑戰性的任務時,個體才體驗到福樂體驗。而個體技能水平高,任務挑戰性低,個體會體驗到厭倦;個體技能水平低,而任務挑戰性高,個體會體驗到焦慮;個體技能水平和任務挑戰性水平都低,個體會體驗到漠然。見下表。技能水平、任務的挑戰水平與個體的主觀體驗間的關系福樂體驗是重要的內部動力。當一種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與學習者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時,學習者會投入其中而專心學習。學習的結果導致個體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這時原有的任務就不能帶來福樂體驗而讓學習者生厭了。為重新體驗到福樂體驗,個體要尋求有更大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如此循環往復,推動學習者不斷地去學習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內部動機理論”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1.創設情境,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我們可以采取創設情境法。[6]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給每組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提供的學習材料、條件、實踐能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經過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決問題。[7]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由此產生的矛盾、疑惑、驚訝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情境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參與其中,這樣能感受到一種個人的主動感,這樣學生能夠感到內部動機在發揮作用。
2.因材施教,不要使已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喪失動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福樂理論對學生內部動機的影響。[8]學習內容應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宜過于簡單或偏難,應選擇適中難度的教材,還應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給予挑戰性較大的任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給予挑戰性較小的任務,這樣才能使學習任務與學習者的技能水平相匹配。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每天學生的進步,這樣才能使布置的任務難度有所變化,適時地適應學生對于任務的挑戰性需求。如果沒有把握好教學難度的問題,很可能使已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喪失動機。
3.使學生獲得成功過的學習體驗,進而增強學習的動機[9]在最初的對外漢語學習中,學生很難對像畫符一樣的漢字產生多大的興趣,就更不用提學習動機的問題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從拼音入手,告訴學生漢語的拼音就像國際音標那樣,是可以拼讀的,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讀出漢字的讀音。多做一些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多讀文章,使漢字難學的想法在他們心中減輕,這樣學生就會認為漢字也不過如此,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難學,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如此,就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4.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學習第二語言的最根本動力應是交際的需要如果沒有交際的需要,學習語言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學習語言的興趣就難以持久,動機也難以保持。[10]因此,需要從激發學習者的交際需要來增強語言學習的動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搞一些團體活動,去一些公共場所,當他們掌握的詞語不能滿足交際的需要時,語言學習的內部動機就會增強。
5.教師的教學活動能最直接增強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因素[11]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漢語的課堂上運用啟發式,多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討論,從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加強言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不要講自己國家的語言,而是用漢語交談,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結合語言教學進行中國文化因素的教學,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也可適當地運用競爭機制,在課堂中多出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問答題或漢字的書寫、認讀問題,展開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者的上進心,進一步激勵內部動機,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