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教育論文
作者:高友飛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近幾年來,各大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要求,結合自己的院校特色開設了相應的藝術教育課程,舉辦了一些藝術教育活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藝術教育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缺乏科學性和完整性的現象。諸如將藝術教育活動僅僅作為教育的手段,割裂了藝術與生活的聯系,沒有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割裂了藝術活動與生產活動的關系,使他們不能領略到運用各專業技能的樂趣。混淆了藝術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把演講比賽、詩朗誦、讀書、征文等人文素質教育活動都視為藝術教育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活動和娛樂活動的關系,將藝術教育活動簡單地理解為課余唱唱跳跳,寫寫畫畫等娛樂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的關系,使藝術教育活動停留在專業學生或少數藝術特長生的活動層面上,主要精力放在了藝術團和個別節目的訓練指導上……諸如此類,沒有真正實現藝術教育普及性、審美性等教育功能。影響了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的原因探析
(一)對待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大多數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目的和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這在高職院校更為明顯。由于高職教育在理念上定位為培養各類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專才”教育,側重職業性,突出的是崗位能力的訓練,強調的是職業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特點、技能型專門人才等概念的片面認識,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目的上過分強調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只是單純地圍繞市場轉動,將學校變成了職業培訓的場所,過多地強調對學生進行專門知識的傳授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藝術教育對促進科學教育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工作重心放在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方面,偏重職業和技能教育,忽視或無暇顧及文化藝術教育,從而導致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及師資匱乏,文化藝術教育的觀念難以有效的貫徹。
(二)教學內容忽略對象個體差異,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從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施教對象來看。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高職院校大部分生源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學校,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雖然有藝術欣賞的內容,但大部分學校開課情況不是很好,造成學生藝術基礎知識差、底子薄、程度淺,造成公共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對內容的深淺難易度上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經過多年努力,進入大學后,缺少了應試式學習的壓力,很多精力放在課堂之外的社會事務上。加之,信息時代,網絡文化的沖擊,部分大學生成為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追隨者,不能正確的認識藝術與生活關系,導致在學習和生活中,目光短淺,實用主義心態,片面追求技巧技能,或者將專業技能僅僅作為就業的途徑和手段,學習缺乏動力,忽略個人審美修養的提高,造成對公共藝術課漠視,態度消極、敷衍了事,從而影響了藝術教育普及、審美遷移的效果。因此,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如何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索。
(三)藝術教育區分側重點,不能體現公共藝術教育的要求公共藝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公共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沒有把握藝術普及教育的規律,片面注重藝術本體的技術和技巧訓練,沒有看到藝術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藝術情趣為中心,沒有與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忽略了藝術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融合。
(四)偏離藝術教育規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不被重視也不排除藝術教育規律本身的原因,藝術教育周期長,見效慢,成果呈隱性狀態,導致一些院校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急于求成,注重把獲獎作品的多少作為評價藝術教育水平的標準,客觀上使藝術普及教育在高職院校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和長期穩定的發展。
三、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的長處,融合職業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
前面羅列了目前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實施的現狀以及問題產生的成因,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經費上的保障、藝術課程設置的優化、教學方式上的變革可以解決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公共藝術任課教師甚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公共藝術教育的規律的基礎上,對藝術教育的本質進行深刻地反思和轉變,深化公共藝術教育觀念,強調公共藝術教育在對象上的普及性、內容上的審美性以及功能上的遷移性的特征。將藝術教育的重點從藝術本體轉移到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上,在教育的目標上將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藝術的境界追求相結合,將職業教育和藝術教育進行融合,使其內容豐富、完善,功能實現更趨理想。在這方面,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可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營養。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和中國文化一道,也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和風格。其中的許多方法為今天的藝術教育所欠缺,因此,發掘和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的資源對今天的審美教育、藝術教育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生活藝術化的觀念,突出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性特質傳統藝術從內涵上來說,不僅包含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國粹,其實它包羅萬象,一個突出的特點即不割裂藝術與生活的聯系,使生活全面藝術化。“傳統藝術是基于生活中的各種技巧、手段在精熟中而產生的審美趣味”,它們無處不有藝術的生靈活趣,從經典的高雅的文人游戲,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至民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飲酒品茗、精食美餐、斗草斗雞、打躬作揖、放風箏、烙燒餅……任何行當都能找到樂趣,并且有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行當無不展示著其中特別的審美興致。可見中國古人注重生活的美學,注重實用中的審美。這種觀念對于強調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融合專業與藝術的關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首先他將藝術生活化,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都可以玩藝術,這就決定了公共藝術教育是面向每個人。其次,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和老師在藝術教育中,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注重藝術的普及推廣帶動作用,更廣泛地培養學生的藝術評價能力以對事物的藝術洞察力,形成藝術與其他學科綜合而成的感受力,讓每一個專業都能體現藝術的內容,尤其現代社會,在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盛行的情況下,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都具備藝術的思維,都能發揮藝術的情懷。以免使藝術化的生活變得技術化和物化,從而實現藝術普及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