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叢俏 曲蛟 蔡艷榮 單位:渤海大學化學化工與食品安全學院
精品課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精品課程建設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具有鮮明特色,并能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顯著,具有示范性和輻射推廣作用。精品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1995年和2000年教育部先后下達兩個重點教改項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和“環境類專業基礎理論建立與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同時都將環境學課程建設作為重點研究任務。1996年和2005年教育部頒布的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規范,明確規定環境學是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的核心課程。渤海大學2008年批準建設《環境學》課程為校級精品課。
一、課程指導思想及定位
《環境學》是高等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為后續專業課提供基礎。它是構成諸多后續課程的基礎性支撐平臺之一;它集化學、物理、生物、地理、氣象等多學科知識為一身,綜合性、交叉性強,融合了經典與現代、基礎性與先進性,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課程。環境學是不斷發展的領域,必須隨時追蹤“最新”,才使學生感到是鮮活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5個“最新”:最新理念、最新問題、最新技術、最新方法、最新成果。環境污染的問題不斷出現,勢必要求在課程內容中及時反映,而且應該超前去學習解決當代問題的原則和原理,為此提出4個“必須”:教材和所選授課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用當代最新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必須堅持使用當代最新教育技術和方法;必須注重實踐教學。
二、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1.教學內容
(1)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環境學》是一門闡述人與環境間相互作用的綜合性課程。介紹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多學科性,重點講解環境演化規律、環境質量的調控、環境污染問題與控制技術、污染修復與生態恢復,以當代世界環境問題為案例,介紹與之相關的倫理道德等環境社會學問題以及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政策。教學內容以淺入深、從寬到窄,以感性-理論-形象的具體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效果。從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的宏觀層面和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及其在環境中的遷移、轉變、積累、歸宿等環境行為與生態效應的微觀層面等兩個層次,介紹學科前沿,引導學生形成研究型的學習行為,培養專業知識綜合能力及信息獲取的研究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目的
教學內容采取理論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以授課與討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的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書本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大氣、水、土壤中污染物的性質、來源以及控制消減方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法;環境管理、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及程序;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清潔生產及資源、能源保護的基本原則;運用所學知識了解身邊存在的環境及生態破壞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與生態意識,為系統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在教學內容建設中,始終堅持教學與重大項目或熱點環境問題緊密結合的原則,敢于把最新的內容及時做成教學課件,放到課堂中講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與時代同步,與實踐相聯。
(3)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實踐教學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特別是環境學,它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各門課程息息相關。環境學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參觀實習、科技興趣小組幾個部分。通過參觀實習,使學生建立感性認識。通過實習使學生熟悉廢物排放、工程措施等環節,對專業知識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科技興趣小組將教師的科研課題和最新研究成果與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前沿的科技動態,拓寬視野,培養自己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幾年來的實踐教學表明:實踐環節訓練了學生對基本原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深化鞏固了所學專業知識,并培養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環境科學的后續學習有較感性的認識,為大學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2.教學方法
(1)多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的形式與目的
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探索運用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參加實際課題、討論班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有利于師生雙向交流,教學相長的教學氣氛,注重調動學生的課內外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學生被動聽課的現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的同時,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方法,把課堂講解、課堂討論、網絡課堂、網上答疑、定期考核和課外溝通等多種教學方式協調整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學習和研究的習慣,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2)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與教學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主講教師將所講課程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與課程相關的網絡資源的有關信息的查閱和獲取方法告訴學生,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和其他的上網條件,最大限度地獲取本課程的最新信息。
3.教學手段
對于《環境學》這樣一門多學科交叉、基礎性強、時代感強、實踐性強的課程,僅停留于傳統的教學手段,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手段改革勢在必行。隨著多種先進技術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大量共享資源,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實施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渠道的多元化,獲取知識的方式的多樣化的教學體系。具體的實施形式主要有:專題報告、學術討論、引導學生參加校園內外的各類專業活動、學生科研活動系統、學團教育與教學文化系統、學校生活與社會交往系統,將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全程。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