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觀經濟學論文
作者:徐懷禮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
宏觀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經濟學理論知識和經濟學分析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學是一門學以致用的學科,具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問題導向性,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相對于微觀經濟學而言具有更為突出的應用性,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有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同時又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例如曼昆和保羅•克魯格曼,往往是在大學和政府機構交叉任職,這表明了宏觀經濟學確實是一門來源于國民經濟運行和管理的實踐性學科。由于宏觀經濟學涉及到復雜多樣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加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處于發展完善中,市場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相對于國外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經濟問題不同于國外,例如房價、消費者物價指數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發生背景和形成特點,按照一般經濟學原理理解起來比較吃力,而我國高等院校多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宏觀經濟學基礎課,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薄弱,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又為宏觀經濟學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不利于真正培養學生們經濟學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著眼于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學,可幫助學生科學地理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和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對培養學生的經濟實踐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研究式教學尚無明確定義,一般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我認為研究式教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研究式教學指的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學,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各個環節的新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它的特點是適用的普遍性。狹義的研究式教學則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以增強學員素質,提高學員能力為目標,以研究解決重大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為導向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們很難將兩種方式截然分開的,而是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一、課題研究式教學實施過程
高等院校教學目標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化人才,而體現高校教學工作的直接標準就是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創新性直接表現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在校期間扎實的以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培養。下面,結合我在宏觀經濟學教學實踐,就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式教學談談個人體會。
1.課題選擇。這里的課題選擇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而是要充分結合教師學期內承擔的宏觀經濟學課程,研究目標都要與你所要講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有關的。在教學實踐中,我承擔的宏觀經濟學課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教學本人承擔的研究課題,例如教師承擔或參與的學校立項課題、部級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以及承擔的委托課題等;二是要求學生自己選擇當前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例如,房價問題、人民幣匯率、債務危機等。對于前者,由于教師本人自己承擔的課題,熟悉本領域發展前沿和存在的問題,能夠較好把握課題范圍和發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師本人確定課題方向,讓學生們在已有范圍內自己選擇;對于后者,這些課題都是學生們自己自由選擇下來的,學生之間的水平和經驗差異較大,影響到所選課題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必須參與到最終課題的選擇確定上來。我往往組織學生進行小規模的開題報告,讓學生利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匯報一下自己選題的原因和想法,教師在這方面必須控制好課題難度,課題是否與課程相關、是否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就可以大致確定本學期展開研究式教學所需的課題了。
2.課題調研。研究式課題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展開,小組成員不超過5名。調研需要提前布置,因為在學期初已經就學生負責組織的課題了,在確定教學日歷、教學進度安排、考核文件時就應該將課題研究工作結合進來。由于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礎,經驗缺乏,教師應就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研究工作過程、關鍵環節,特別是前期的文獻資料搜集、資料歸納、問題提煉是必須重要講解的。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組織進行課題調研的途徑包括:一個是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這部分資料絕大多數是與數據等實證資料;另一個是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查閱圖書文獻,同時到中國知網等專業性文獻檢索網站檢索文獻,也讓學生們掌握基本的文獻檢索方法,積累初步經驗,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畢業論文寫作奠定一定基礎。此外,根據課題的實際需要,我們還組織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踐調研,例如組織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
3.課題討論。課題分析討論是課題研究式教學的關鍵環節,討論的具體形式、時間安排、點評均由教師主導。在實際組織過程中,首先由教師介紹課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前沿課題發展,重點放在目前研究現狀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將來可能的創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個小組組長匯報本小組研究過程、研究內容、提出問題和介紹觀點,小組其他成員補充意見,其他同學就此課題匯報情況展開討論,教師在此階段發言要少,把更多機會讓給學生。但教師在此階段卻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調控學生發言,控制課堂時間,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表達思想,并讓發言集中在學術層面;引導學生發言,啟發那些在發言和表達思想上有一定困難的研究生,同時就有關背景知識可做進一步補充;發現問題。研究生在課堂上提出的技術途徑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師應及時發現研究生所提技術途徑所存在的問題,促使其做進一步的思考。討論局限于課堂上,學生們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交鋒都可以通過網絡學堂“研究式教學”專欄發布出來。個人的研究文章也在這個期間完成,字數可規定1000字以上。小組集體研究成果和個人研究成果均通過網絡學堂“研究式教學”專欄發布出來。
4.課題總結。經過上面充分討論交鋒,我們發現學生對自己負責的課題顯然有了充分的知識積累和信心,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是,課題研究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教學,因此,我們要在最后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經取得了進步,特別是要表揚那些能夠運用教學課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還有能夠不囿于已有理論觀點大膽提出自己獨立見解的學生。在對學生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時,必須要始終將學生的思考出發點拉回到教學內容上來,例如,我們討論災害影響有益還是有害時,可以歸結于人們對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從中發現GDP局限性。通過由實踐到原理的循環反復,讓學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見略同而帶來極大成就感,所以這些方式適合于學生感性、好奇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們更加重視對課程中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實際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