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觀經濟學論文
作者:喻曉東 單位:成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學采納了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學教育體系,即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課程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以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材相互區別,本科生教育涉及初級和中級課程,研究生教育涉及高級課程。這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規范化、國際化,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差距,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初級宏觀經濟學是繼初級微觀經濟學之后所有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入門課程,它也是一系列后續主干課程如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等的理論基礎,其作用承上啟下、其地位舉足輕重。初級宏觀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知識涉及面廣、抽象程度高卻又與現實聯系緊密等特點,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大多數都會反映無論是理解內容還是完成習題都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付出比同期其它經濟管理類課程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學開設定位明確的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背景下,進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積極探索無疑具有廣泛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筆者根據多年研習、教學初級宏觀經濟學的體會,擬在教材選擇、內容確立和教學實施三個方面展開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論述。
一、教材選擇
關于教材與教學質量的關系,學生的反饋意見很通俗、卻很在理:遇上一個好的老師是學生的福分,但不是每一屆學生都有這樣的福分,其實,如果有一本好的教材,老師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國內圖書市場上已經有數也數不清的宏觀經濟學本土教材,但稱得上優秀者恐怕鳳毛麟角,大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定位不明確,初級、中級攪合在同一本書里,兩個級別的內容都沒有講清,兩個級別的要求都沒有達到。幸好近十幾年來,國內出版社大量翻譯、出版了由國外著名經濟學家撰寫的教材,業已涵蓋宏觀經濟學的所有三個級別,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常見的屬于初級層次的就有9種,見表一。與本土教材相比,上列外版教材具有定位明確、內容翔實、體例活潑、印制精美等等優點,更容易被宏觀經濟學的初學者接受。筆者認為,在現階段缺乏科學合理的本土教材的情況下,從表一中選擇一本作為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指定教材或指定參考書,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
上列外版教材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是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的《宏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沃爾什的《經濟學(下冊)》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而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應該是曼昆的那本,如該書中譯本第4版封三所介紹的,前三版的中譯本自1999年出版以來一直是國內選用最多、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材。筆者在本校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中,一直采用這本教材,每一屆學生幾乎都會有同樣的反映:曼昆的書是經濟管理類教材中自己平時還想翻翻看看的一本。
二、內容確立
對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必須在兩個層面加以確立,一是課程的主要理論框架,二是課程的主要特點。
(一)課程的主要理論框架初級宏觀經濟學的授課對象通常是低年級的本科生或專科生。經過中小學階段學習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零散的經濟知識,同時,基于若干年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對宏觀經濟的某些方面已經有所感受。但是這些知識只能稱為經濟常識,而絕不是作為經濟學專門學科的宏觀經濟理論。因此,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掌握、理解并運用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實現從經濟常識到科學理論的質變。結合授課對象和教學目的,再綜合參考表一所列外版教材,筆者認為一門保質保量的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應該具有表二以模塊結構表示的主要內容。如果課時較少而不得不對上述內容作出刪減,可以略去模塊5、9、10、13。
(二)課程的主要特點相對于確立課程內容,把握課程特點可能更加重要,因為這直接決定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方法。初級經濟學不像中級以上經濟學那樣注重理論邏輯性、注重定量分析,而是更加重視經濟學直覺的培養,也就是一個經濟學道理能否盡量用大白話講清楚。初級宏觀經濟學也有模型,常用的模型見表二,但是闡述同樣一個經濟問題,初級課程主要使用舉例、類比方法,以文字描述和不帶數量的圖形模型作為工具,回避使用微積分,中級課程主要使用邏輯推理方法,以方程描述和帶數量的圖形模型作為工具,一些地方開始使用微積分。這是每一位從事經濟學教學的教師必須領會的不同級別經濟學的重要區別,而且需要一以貫之地指導日常教學。
三、教學實施
選擇教材、確立內容之后,為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需注意專業術語的規范化問題和經濟數據的本土化問題。
(一)專業術語的規范化學生在學習初級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掌握、理解、記憶常用專業術語非常重要。然而,同一個經濟學英文術語有不同的中文譯名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譯名不僅在表一所列外版教材之間互不相同,而且也與國內媒體上時常出現的名稱不相同,這種情況令宏觀經濟學的初學者深感困惑。筆者將常見的中文譯名不統一的專業術語整理成表三。經濟學需要學以致用,處在中文語言環境下,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中文專業術語。每逢一個專業術語,在教師首先講解準確含義后,三個步驟應該完成,一是學生掌握英語原文,二是教師介紹常見譯名以便學生參照,三是教師給出建議譯名并解釋理由以便學生記憶。筆者給出的建議譯名見表三的建議譯名欄。
(二)經濟數據的本土化學生在學習初級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學會收集、整理、分析一個國家的相關經濟數據非常重要。但是,表一所列教材幾乎全是基于美國的數據。國內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的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了解一下其他國家的數據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國家的數據。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涉及外版教材的數據部分應該進行本土化處理,應該考慮是否能夠引入本國數據。
筆者將初級宏觀經濟學外版教材容易出現的、并且能夠找到相應本國數據的重要數據圖表整理成表四。宏觀經濟數據的本土化工作可以設置成教學實踐環節并由教師指導學生共同完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數據感,使初涉經濟學的學生明白,在經濟學中數據是很重要的,又能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學習初級宏觀經濟學的學生,往往尚未學習統計學課程,尚未掌握將數據處理成時間序列圖、條形圖、餅形圖的知識,但是至少應該學會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財政部網站等數據來源獲得本國數據的方法。對于外版教材中更多的不能夠找到相應本國數據的數據圖表,除了學習、使用別國數據之外,教師應該向學生簡要介紹缺乏本國數據的原因。例如關于本國的勞動市場,不是沒有數據,而是統計方法與國際通行的不一致,一直使用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不能反映失業的真實狀況,是不具有科學價值的,因此應該視為缺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