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海洋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張志剛 楊卓凡 任淑華 單位:浙江海洋學院水產學院
在國家大力提倡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浙江省被確立為“海洋經濟示范區”,舟山市更是被設立為“舟山群島新區”。浙江發展海洋經濟,不但擁有豐富的資源稟賦,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浙江省還擁有大量閑置的民營資本,這對于浙江省下一步的海洋經濟的大力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然而,在浙江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我們不能盲目地進行開發,一定要詳細分析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
一、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動因”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近年來國家加大對海洋經濟開發的支持,研究者對于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動因逐漸開始關注。不過由于立場及角度不同,不同研究者對于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研究不一。劉鍵初(1999)認為浙江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調整、接軌國際市場是浙江開發海洋的戰略選擇原因;俞樹彪、陽立軍(2006)從海域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可持續開發海洋理念不斷深化、海陸聯動與統籌三方面作為浙江海洋開發的基礎來研究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實際上,無論是從哪個方面研究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我們都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能將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分析與開發海洋的過程結合,達到全面科學合理開發海洋的目的。對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進行合理歸納,首先有助于樹立全面開發海洋的思路,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著眼開發海洋,可以更全面地考慮問題,達到科學開發的目的;其次有助于加強對開發海洋中各個重要組成部分中的關鍵因素的把握,針對海洋開發的復雜性,對于關鍵因素的把握更容易保證海洋整體開發的完整與協調;再次更有助于把握對各種影響海洋開發的部分要素的科學論證與考核,在通過論證后設立制度化的法律法規來保持海洋開發的協調性,以免開發過程中出現“木桶短板效應”而影響整體開發進程。
二、發展海洋經濟動因
針對浙江省的具體情況,將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動因分為以下四種:
1.資源稟賦決定論
浙江省地處長三角地區,擁有豐富的港口、漁業、旅游、油氣、灘涂、海島、海洋能等資源,具有十分明顯的組合優勢。同時,浙江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6,696km,約占全國30.7%的可規劃建設的萬噸級深水泊位岸線506km。另外,浙江有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漁業資源豐富,可捕撈量全國第一。浙江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多樣化,濱海旅游資源豐富,同時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海洋文化底蘊,開發海洋旅游潛力巨大。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區位資源等[1]。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保證社會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資源在區域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財富在代際間的合理轉移。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或多或少地具有資源開發型的特性,其主導產業也與資源類型和分布有很大關聯。由于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一般是人力因素難以改變的,同時資源稟賦又是一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素,因而對一國(地區)的主導產業及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按照上述資源的新概念,浙江省實際上是一個資源大省,而且由于海域資源的豐富甚至可以使得浙江省的資源排名提高到全國前列。而浙江省陸地資源貧乏,因此,要促進浙江經濟的第二次騰飛就必須從開發海洋做起,深度挖掘海洋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引導全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
2.經濟發展轉型論
浙江作為一個陸地面積小省、陸地資源小省,在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資源的缺乏,浙江存在過分依賴外省資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等問題。浙江的工業經濟中的重要部分是由傳統制造業組成,新興產業與高科技產業比例低,這造就了浙江省經濟發展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能夠將浙江省對資源的需求從省外轉移到海洋。開發海洋能夠大力利用海洋資源,可以減輕對省外資源的依賴,也可以增加對海洋新能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擺脫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格局。發展海洋經濟,其次能夠將浙江省對海洋旅游的重視程度提高。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了新世紀的朝陽產業。發展海洋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浙江豐富的自然資源條件,同時浙江省也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加上緊鄰長三角這個巨大的市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海洋旅游也的發展必然能夠提高第三產業在浙江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更能夠促進浙江省生態建設步伐,使浙江省生態環境更趨于和諧。發展海洋經濟,最后能夠將浙江省對高新技術的開發利用水平提高。海洋作為一個巨大的空間,發展海洋經濟,由于不同的海洋產業之間關聯度很高,它們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同時開發海洋也因為海洋特殊的環境而要求高新技術的應用。開發海洋空間,浙江省必然加強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增強對高新技術的攻關,并提高新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技術貢獻率,促使浙江工業結構從以傳統工業轉向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這對于構建浙江省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3.充分就業論
就業乃民生之本,就業和收入分配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兩個重要的環節,它們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只有達到充分就業的地步才可以提高居民收入來抑制收入差距的日益擴大,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致貧的根源。主導產業對于關聯產業具有擴散效應,它的選定和發展都決定這關聯產業發展的走向,更決定了區域勞動力就業的結構。因此,在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時候,就應該對于那些能夠大力拉動區域就業的產業進行扶持。海洋產業在吸納勞動力方面對陸域產業的拉動效應使得海洋產業成為了我國新的勞動力吸引磁場。研究結果表明:海洋產業增加值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創造直接就業機會3.7萬人,可相應為陸域創造4.7萬人的間接就業機會[2]。因此,大力發揚海洋產業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下表列出了近年來國家與浙江省陸域產業與海洋產業相關比例數據。雖然海洋經濟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得到快速發展,但在浙江省海洋產業產值不斷上升,其所吸納的就業比例也在成倍上升,這就凸顯了海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力度。正因為如此,從充分就業層次來講,在當今大力提倡發展海洋經濟的時代,對于海洋產業的優先發展必須要考慮到其對就業的影響,優先發展海洋產業中對于勞動力吸納能力高的產業,并形成規模化的海洋主導產業,同時其帶動關聯產業發展的能力也提高了整個海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這對緩解我國就業現狀具有深遠的意義。對于沿海地區來說,海洋產業的發展能夠更好地依托區域區位的優勢,這種區位優勢加上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勢對勞動力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吸引磁場,促使勞動力涌向區域海洋產業。海洋產業的各個產業之間的相關程度十分密切,其產業帶動能力較強。海洋產業之間、產業群之間都關系密切,發展海洋產業,可以促進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大批海洋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勢必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勞動力就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