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海洋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 單位: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亮點。珠海作為海洋大市,如何以更廣闊的視野積極制定發展戰略,投身海洋競爭,是珠海市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選擇。本文依據國家、廣東省的宏觀發展政策文件精神和規劃要求,以及珠海市委、市政府對“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構筑“兩帶六區”空間格局、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科技興海等四個方面提出珠海市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一、實施產業支撐戰略,構建五大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支撐,珠海市海洋經濟的發展將構建現代臨港工業、現代物流、濱海旅游、現代海洋漁業、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五大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一)重點發展現代臨港工業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動”的發展思路,實施大港口帶動大工業的發展戰略,全面突出港口、園區與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臨港工業、臨港產業園區、港口物流一體化的“港口-園區-基地”開發構架。依托高欄港港口資源優勢,以石化、能源、鋼鐵、裝備制造業等重化工業為主導,以高欄港經濟區為載體,構建大中小型企業配套、輕重工業并舉、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相結合的臨港工業集群,使之成為集聚效應強、生產規模大、產業鏈長、發展水平高的華南臨港工業基地,以及廣東重要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和新興的現代重化產業基地。推進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務基地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把斗門蟲雷蛛作業區建設成為集休閑旅游、裝備制造和現代物流三位一體的臨港產業園區。大力建設平沙游艇技術創新專業鎮,把珠海建成國內乃至世界上有影響的游艇產業中心和游艇消費興盛的濱海城市。
(二)全力推進兩大物流中心建設
整合港口資源,優化港口功能結構,著力構建以高欄港區和萬山港區為龍頭,以九洲、香洲、唐家、洪灣、斗門港區為有機組成部分的現代港口體系,逐步建設成為面向港澳、面向國際的全國沿海主樞紐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的要求,推進大型集裝箱、油氣化工和大宗干散貨深水碼頭建設。規劃建設疏港公路、鐵路等完善的集疏運系統,拓展粵西、粵北乃至中南、西南經濟腹地,開辟連接“泛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經濟圈的國內航線和東南亞、東北亞、中東、歐洲、美洲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國際班輪航線和集裝箱公共快線,力爭到2015年全市港口貨物年吞吐量超1億噸。加快高欄港2個5萬噸級和4個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1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2個15萬噸級礦石干散貨碼頭以及1個10萬噸級煤炭碼頭建設,打造區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綜合保稅區、珠海保稅港區和自由貿易區的申報,建設區域“綜合保稅物流中心”,形成能夠提供倉儲、運輸、配送、加工、海運代理、貨運代理、訂單代理、庫存代理、分銷覆蓋、交叉作業、信息處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務體系。
(三)重點打造特色濱海旅游文化品牌
以海洋生態和歷史文化特色為重點,打造三大濱海旅游產品,形成三大濱海旅游功能區。以生態觀光為基礎型產品,完善和塑造濱海旅游標識、解說系統,力求以最佳的景觀背景烘托整個濱海旅游主題;以濱海休閑度假為提升型產品,大力開發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尤其是新興高端濱海和海島旅游產品,將珠海打造成為國內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度假勝地;開發參與性為主的海上運動、休閑漁業、海洋樂園等專項型產品,發掘新的濱海旅游消費時尚。形成以觀光、休閑度假等基礎型和提升型產品為主的中部濱海旅游區,以溫泉等提升型產品為主的西部濱海旅游區,以海島旅游、海上項目等提升型和專項型產品為主的東部海島旅游區。在濱海地區發展一批大型、高端、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項目,培育一批優秀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通過組織舉辦海洋發展論壇、游艇博覽會、海洋文化節、海洋科技產品交易會、沙灘音樂派對等各種主題的海洋節慶活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設海洋文化名城。
(四)加快發展具有新型“海洋牧場”特色
的現代海洋漁業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按照“提升一產、主攻二產、發展三產”的思路調整漁業結構。以人工魚礁建設為重要手段,走控制性海洋漁業之路,發展新型“海洋牧場”。以品牌漁業、高效漁業、生態漁業為核心,構建養殖、捕撈、加工、物流、休閑漁業等產業鏈完整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擴大優勢主導品種健康養殖規模,建設一批出口創匯養殖示范基地和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引進大型水產品加工企業,以水產品保鮮、保活和低值水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建設水產品加工園區。促進水產品流通市場發育,加大對水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力度,促使水產品流通向專業化、大市場、跨區域推進。鼓勵支持漁民轉產轉業,積極發展海上游釣、灘涂旅游、觀賞、品魚等多種多樣的休閑漁業。采取“政府主導、多方融資”的模式加快漁港經濟建設,全面開發環漁港經濟帶,建設以漁業產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和補給、水產品集散和加工、休閑漁業為一體的現代漁港經濟區。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能力建設,完善漁業養殖許可制度,深入實施“水產品放心工程”。
(五)加大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
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海洋裝備業、深海產業等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將加速海洋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和升級換代,是各國爭相搶占的科技制高點。重點鼓勵海洋生物制藥和海洋生物食品產業發展,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生物醫藥、化妝品、保健品和食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和生物食品企業。推進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產業化,制定優惠政策,發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產業示范工程,擴大海水利用產業規模。支持海洋化學資源開發的技術革新,加強海洋化學資源、鹵水資源以及鈣鹽、鎂鹽、溴等系列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適度發展風能等濱海能源利用項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的新途徑。海洋科技是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助推器,戰略新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科技的強大支撐力。加快海洋科技和高新技術發展,加快海洋信息服務業發展,實施“數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設海洋信息體系,實現海洋信息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