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藝傳播論文
作者:畢曉梅
從傳播學角度來說,當今的傳播學研究已經由單一的宏觀敘事話語進入了分化、細化和深入研究的階段。文藝是人類活動中的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動,作為傳播,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忽略它。從文藝的角度來說,藝術不能離開傳播,因為文藝只有在被閱讀被欣賞時,它的價值才會實現。用信息論創始人維納的觀點來說,藝術傳播功能是將死信息變成或信息,它讓藝術從個體走向公眾。
傳統的文藝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建筑、雕塑等。文藝的概念是歷史性的,其內涵和外延都有擴大的趨勢。藝術實踐的開放性使所有封閉的定義越來越難以應對。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文藝范疇包括文學、音樂等傳統藝術,還包括電影、電視,及伴隨新技術產生的新型藝術如數碼藝術等。傳播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按(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傳播(eommunication)是指人們通過普通的符號系統交換彼此的意圖。按一般的分類,傳播可以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當代文藝傳播最引人注目、最有特色的要數文藝的大眾傳播了。文藝的大眾傳播正是本文主要論述的內容。
一我們可以循著一條明顯的線索,那就是傳播媒介的發展、技術的變遷對文藝傳播的影響,下面將文藝信息傳播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比較與審視。
1、遠古:文藝本身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現象在文字沒有出現,語言系統還不發達的時期,那熱烈的原始群舞,狂熱的巫術禮儀中蘊含著后來人類多種社會活動的萌芽,其中就有文藝活動和傳播活動。這些活動在溝通人與神、人與天地、人與人之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時候人類還沒有意識去專門創作只為欣賞的藝術作品,更不會去把它們僅當作文藝作品來進行專門的傳播。然而,這些沒有刻意求得流傳散播的藝術卻充當了穿越時空的信使:史前人類已經滅絕了,我們正是憑借這些保存下來的藝術才能隱約捕捉到一點他們的氣息。如果用英尼斯的觀點,這些藝術所訴諸的就是偏向時間的媒介。
2、文字誕生之后當文字系統日漸完善,就有了史詩神話的流傳,如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的盤古開天、三皇五帝的傳說。最初它們可能是以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慢慢又有了文字記載。此時,繪畫、雕刻、歌舞等藝術并沒有退出人類傳播的領域,它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是神圣的帶有膜拜意味宗教意味的溝通方式。教堂里的繪畫是文盲們的教科書,在歷史上,幾乎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廟宇或教堂,都有這種功能。語言文字系統的完善豐富了文藝傳播的方式和途徑,但在這一時期,文藝傳播本身也還不是獨立的自為的,還沒有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3、印刷術出現“印刷機打開了一扇歐洲文化多年來焦急叩響的門。當這扇門終于打開時,整個歐洲文化便蜂擁而入。’•不到了1480年共有110個城市擁有印刷機,1482年,威尼斯成了世界印刷之都。印刷術發明后的50年里,共印刷了800多萬本書。“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是文盲,而且<圣經》被大量印刷,人們不再必須去教堂,教堂也就失去了它的文藝傳播功能。而文字的地位則一步步提升,終于文字在人們的信息傳播中占據了統治地位。除了文學以外的其他藝術,如雕塑等,就被少數人所占有,成為小圈子的藝術,成為純粹為了審美的存在。
4、傳播媒介豐富多采的今天如果把文藝傳播的演變比作一輛車,當歷史的車輪轉至最近的一個世紀,仿佛遇到了一個向下的陡坡,速度越來越快,直至現在的飛一般前行。•近一百多年來,技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中不斷有新的傳播媒介造訪—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就拿我們生活中用來聽音樂的播放機來看,從最初的大塊頭錄音機,到小巧的WALKMAN,從開始的比盤子還大的碟片到現在的巴掌大的CO隨身聽,再到M戶3、M戶4一一不知道我們的發明家們現在正在琢磨什么更小巧更便捷的玩意呢。新的媒介不斷出現也不斷改變與豐富人們的文藝傳播方式。但是,新的媒介出現并不代表舊媒介的消亡,它們往往以新的形式共存。如,人類最早的聯系、溝通方式是非語言的,而現在仍然是人們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渠道,因為有時候交談中非語言所傳遞的信息要遠超過語言所傳達的;當報紙出現時,書籍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當廣播電視出現后,報紙也仍然是我們重要的媒介—上述舊的媒介都沒有完全被新的媒介所取代,且相應的發生些變化,具有了當代特色。所以,當代文藝傳播可謂是千姿百態,花樣迭出。
二通過上面的歷史回顧,當代文藝傳播與歷史相比其特性便可清楚地看出:
1、科技因素更多地介入實際上,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吸收當時先進的媒介技術。原始社會也是如此—洞穴內頂壁上的繪畫,那就是原始人類用長管將彩色粉末吹到頂壁上的。這在當時應該是很先進的技術了。但是,文藝傳播活動對于科技的依賴到當代才日漸凸現。我們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水平,科技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試想,如果沒有科技,張藝謀的(英雄)中輕靈縹緲的對戰,氣勢磅礴的場面如何成為可能。科技為我們打造一個個美麗神話的同時,也使我們產生這樣的思考,當藝術越來越依賴科技,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都需要靠大t媒介,這對文藝本身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2、傳播的過程復雜化就拿書籍的傳播來說。原來書籍的傳播過程相對簡單,無非是創作、發表。而現在,一本書的誕生可能會經歷如下的步驟:出版社編輯經過市場調研,決定策劃某系列叢書;接著編輯向作者約稿;稿子完成之后,經過編輯校對,付梓印刷;在出版之前和發行過程中,就要對書進行大力宣傳,廣泛告知,使人們對作品有一種心理上的期待;發行之后,還要接收讀者反饋,如果反響很好,銷路暢通可能要考慮再版。
3、文藝大眾化文藝廣泛傳播使文藝大眾化成為可能,又不可避免的膚淺化、商業化。商業化本是一個中性詞,但是它很容易與庸俗化、淺薄化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的文藝傳播一方面要反貴族化,另一方面又不要過分商業化,庸俗化,提倡真正的大眾化。庸俗淺薄的文藝作品即使一時流行,廣泛傳播,終歸沒有生命力,不會長久。
三小結
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教授指出,原始社會的藝術家的創作既不是為藝術家自己:也不是為他的藝術同仁,而是“為他所身處其中的社會”。③后來,分工的出現、階級的產生打破了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聯系,并產生了一條鴻溝,藝術成了少數人的事。今天大眾傳媒的發展,尤其是網絡的發展,為填平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鴻溝奠定了技術基礎。文藝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大大地增強了,一部作品很快就會流傳廣泛,這是口語傳播時代的行吟詩人們所無法企及的。英尼斯所說的的偏向空間的媒介的特點越來越得到充分的展現—空間上的廣泛與時間上的短暫共存。這種急劇的變動,生成與消逝,借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褒讀了。”④迅急的變動需要我們不斷審視和總結。藝術與美并不是高蹈于生活之上,游弋于現代傳播之外,它就應該在你我的具體豐盈的日常生活中。希望以上對于文藝傳播特性的分析能夠對相關研究有所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