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紀艷敏 王郡 葉進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社會生態是聯系的、平衡的、動態的復雜系統。從社會生態視閾分析網絡惡搞現象,通過優化網絡社會生態環境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高校教育者從社會學與生態學理論出發,在動態的過程中尋求社會生態平衡,在普遍聯系過程中尋找優化辦法。高校作為思想活躍、知識豐富、文化氛圍濃郁的場所,網絡這種新時期最先進的信息傳輸和交流工具已經滲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網絡的特點和大學生身心特征,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中,網絡環境是其重要的生態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網絡作為現代最快捷便利的信息傳輸工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如何優化高校網絡社會生態環境,發揮網絡的正面引導作用,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優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高校網絡社會生態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網絡普及,使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不僅是大學生重要的娛樂手段還是大學生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中,網絡環境是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效果有影響的網絡信息環境。高校網絡信息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系統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網絡不僅成為大學生信息和行為思想深刻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的重要環節。
(一)高校網絡社會生態環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高校網絡生態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程。在高校網絡環境的網絡信息和網絡行為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網絡新聞、博客、BBS等信息都滲透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高校網絡社會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具有規范和約束作用,他以隱蔽課程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向、目的潛藏于網絡信息當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暗示、引導、期待和潛移默化的熏陶,通過隱蔽、間接的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形成與發展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2.高校網絡社會生態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的手段和媒介。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進入了信息時代。網絡是新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它能夠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成為21世紀的最先進的信息工具,為人們帶來了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得到發展,網絡也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和新手段。網絡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和手段走進課堂,讓課堂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網絡被廣泛應用于科研,讓科研變得更加快捷省力。網絡是新時代最先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3.高校網絡環境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力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實現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學生,清楚學生的需要和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思想動態開展活動。以往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時總是尋求現實的幫助,網絡出現以后大學生們更多的是借助網絡查詢和BBS等聊天工具將自己的困惑、困難表達出來,尋求幫助。網絡特點使高校網絡環境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嶄新平臺。
(二)高校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響
1.高校網絡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僅局限于教材和圖書館書籍,教育者受信息量少、知識面窄、教學空間狹小等因素影響,一直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現。網絡自由、開放和網絡共享的特點,打破了這種局限。大學生和教育者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從網上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文件,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量。同時,大學生還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工具增加彼此間的溝通,拓展溝通渠道。高校網絡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僅局限于學校范圍,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受時間、空間和國界的限制,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2.高校網絡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我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純粹課堂灌輸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是對人的自由發展的破壞,不利于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對大學生人身自由的攻擊。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時不但不能達到培養人的目的,甚至會使大學生感到反感。高校網絡出現以后,被廣泛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工作。大學生可以根據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相關問題,通過網絡根據個人特點查閱相關資料和交流個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針對自身的困惑和困難也可以運用網絡查閱、交流或咨詢等方式得到快速合理的解答,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3.高校網絡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論性、知識性強的特點,一直被大學生們認為是枯燥無味的課程,不被大學生們所喜愛。即使對其進行理論學習也是由于考試需要不得已而為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被看成是一個享受的學習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如何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網絡技術的出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變革帶來了機遇。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活動,PPT技術、FLASH技術、網絡連接技術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新穎和生動。
二、網絡惡搞視閾下的高校網絡環境分析
惡搞,源于日語Kuso(庫索),是一種特殊的互聯網亞文化,它是以文字、圖片、動畫和短片為手段,以顛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無厘頭來表達個人思想的一種方式。[1]由此可知網絡惡搞是指借助網絡這一載體,對一些正常的作品、人物、事件,通過剪輯、重組,形成新的搞怪滑稽式作品,無厘頭地表達作者異于常人的思想。由于網絡惡搞具有娛樂性強、貼近生活、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自由度高等特點,使其成為網絡環境諸問題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最為嚴重的一個因素。但是本文作者認為網絡惡搞并不是一個完全的貶義詞,雖然網絡惡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它同樣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通過網絡惡搞,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分析高校網絡環境的生態問題。
(一)網絡惡搞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