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史金旺 陳巖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一、21世紀青年處于一個怎樣的“社會生態環境”?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先生如是說。毋庸諱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行曲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和諧的音符。曾幾何時,“潛規則”已不再潛水,而是登堂入室,明目張膽。有人戲言,“潛規則”也是規則,總比沒有規則強。正常的社會規則(法律、道德、宗教、習慣)在“潛規則”的擠壓下變得岌岌可危。常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如今,這句諺語卻變成了“七十二行,行行有潛規則”。這樣的表述似乎有些夸張,但是在個別行業中的確如此。花樣之翻新,名目之獨特,著實令人佩服。對此,青年早已有所領教,部分青年也已加入了踐行的隊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青年在被“潛”下去的同時,其價值觀、理想信條也被逐漸扭曲,“一切向錢看”的理念正瓦解著他們通過努力改變人生道路的思想。今天,在富二代奢侈生活的展示下,部分青年按捺不住躁動的心,虛榮、浮華占據了思想的最高點,曬艷照、求包養,故意發布當“小三”的光鮮生活,“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人們不禁驚嘆:青年,你怎么了?時代所賦予的重任不愿擔當,社會責任也一再推卸,這是一個怎樣的青年群體?當深圳中學生做好事獲得萬元獎金的事跡被大肆報道時[1],當南京青年主動扶起被撞的陌生老太而被當做肇事者站在被告席上時[2],人們才明白,這不僅僅是青年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是道德進一步失去陣地的悲哀。當獎金不再發放給好心人時,當好人好事數量急轉直下時,當“這年頭還有這樣的好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會扶”的惡劣觀點成為一種“主流”時,人們又會責問:青年,你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從眾心態是導致青年缺乏理性分析的最大詬病。
孔子曰:學而優則仕。對權力的癡迷、對體制內身份的向往,使得青年為此拼命奔波于各地的公務員考試考場,爭奪那僧多粥少的可憐崗位。因此,公考成為青年最敏感的神經,似乎在中國除了當公務員干其他任何工作都是那么卑微低賤。這一現象將青年的感性、從眾心態暴露無遺。在河北大學發生撞人事件后,許多青年對“官二代”發出了嚴厲聲討,但同時這件事也加劇了青年對權力的向往,刺激了他們那根最敏感的神經。當下,專業與就業不對口已成事實。山東某事業單位招聘環衛工人時,竟有數10名大學本科生激烈競爭,殊不知該崗位只要求具備初中文化。此事一經報道,輿論一片嘩然,褒貶不一。這樣的就業是否是對國家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專業完全對口雖然很難,但是最起碼也應該考慮去相關行業就業吧,如果人人如此,勢必重回“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孩子———放羊”的無限循環中去,那么國家設置專業分類又有何益?今天的青年已不再相信條條大道通羅馬的人生格言,梅因“從身份到契約”的歷史論斷在今日中國出現了復歸的怪象。青年期待著有朝一日如范進而中舉成名,殊不知在范進身下又橫臥著成千上萬的孔乙己。就業觀念的畸形消解了青年僅存的那點理性,“萬般皆下品,唯有公務員高”猶如一針興奮劑,刺激著青年沉湎于自己編織的空中樓閣之中,即使明知考試猶如飛蛾撲火,卻也在所不惜。“重在參與,享受過程”成為了他們聊以自慰、排遣抑郁的精神麻醉品。
猶如一枚硬幣具有兩面性,網絡環境在帶來信息革命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個人話語空間急劇膨脹,輿情在傳達民意的同時也伴隨產生了篡改民意的風險,在諸多此類事件面前,諸多媒體推波助瀾而成為“幕后黑手”,而青年卻往往輕信于媒體的片面報道,先入為主的觀念左右著他們的思維,在缺乏懷疑、批判精神的盲目激情下,青年也成為了媒體的“幫兇”。總之,當下的青年正處于一個復雜的生長環境中,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十分尖銳,問題十分復雜,“80后”、“90”后的青年該如何應對呢?
二、青年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20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施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逐步實施。在這種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80后”們,其成長環境與其父輩相比非常優越,但由于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因此任性、孤獨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教育模式的僵化、學習的功利性使孩子們從小成為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分數代表了一切,而情感的培養、道德的提高卻被一再忽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今,當年的“小皇帝”、“小公主”已過而立之年,“畢業就等于失業”是青年面臨的最大尷尬。滿腹的壯志理想在殘酷現實的擠壓下已干癟變形,賺錢已成為青年做出反應的唯一刺激源泉和行動目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已顯得過分迂腐,理想再一次給現實讓路。試問,如今的青年是否還有理想,他們的理想究竟又是什么?青年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不同的路線將到達不同的彼岸。富士康的“13跳”,再一次將青年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青年該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如何排遣抑郁、化解壓力,成為了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3]。
失望、甚至看不到希望是所有青年面臨的共同恐懼。的確,理想很美好,但現實總在和青年開玩笑,而且是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總以為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但結果發現大學幾年兢兢業業的學習卻抵不過關系戶的一個招呼,“讀書無用論”在青年中大有蔓延之勢。今日之青年面臨著父輩所不曾有的巨大壓力,“421”的家庭結構、房奴與孩奴的現實境遇,使青年成為臧克家筆下的老馬,“身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但是青年又怎會樂于忍受、甘于如此呢?“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青年選擇了前者,于是偏激、驚愕成為人們對青年行為詮釋的代名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的擠壓,使得一些青年最終選擇了一條不歸路。馬加爵在愛情受挫、友情缺失的絕望境地結束了室友的生命,也同時接受了死刑的判決;藥家鑫撞人后殺人的瘋狂舉動也最終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血淋淋的事實,讓全國人民都非常震驚、痛心。擁有親情、友情、愛情本是非常美好、非常幸福的,即使某天我們可能失去親人、朋友、愛人,但至少我們應正確地面對,要學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任何的強迫都可能形成對感情的二次傷害。青年往往在情感缺失的時刻喪失理智,過激言論尚可理解,但偏激行為必須要受到譴責。當下在網絡上隨便輸入“分手”、“殺”等關鍵詞,鏈接的案例不在少數,某些青年的行為不僅毀掉了個人的前程和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