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陳鎮 劉國榮 張華玲 單位:湖南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宣傳部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是21世紀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1]。循環經濟和綠色教育相結合,在西方后工業化發達國家高等院校教育中,作為一種相互關聯并支撐其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理論體系,已經取得了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效果。中國綠色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95年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的綱要(1996-2010年)》,首次提出了“綠色大學”的概念;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創建“綠色大學”的構想,提出“三綠工程”;1999年5月,國內外20多所大學在清華大學召開了“大學綠色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成立了“全國大學綠色教育協會籌備委員會”,發表了《長城宣言:中國大學綠色教育計劃行動綱要》;2000年5月,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綠色教育研討會”[2-3]。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綠色教育的目的與內容,是綠色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未來中國大學的發展模式應該面向循環經濟,大學的綠色教育也應該面向循環經濟[4]。工科院校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是創建綠色大學、開展循環經濟教育的重要基礎、精神資源和創建條件。
1工科院校進行循環經濟教育的資源優勢
1.1地理優勢
工科院校是工業知識和新技術的主要發源地,大多工科院校不但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而且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在全國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與行業有著緊密的聯系。而循環經濟的理念最先也是從經濟發達、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開始被傳入、實踐與接受。工科院校不僅在本校設有自己獨立、較為完善的教學、實踐體系,同時,與外界企業有著長期穩定而緊密的聯系與合作,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企業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資源與能源的浪費,無論是作為工科院校的研究人員還是教師或者學生都有著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特別是在當前,中國面臨嚴峻環境問題的形勢下,必須處理好經濟高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工科院校更能深刻地感到“循環經濟教育”在工科院校“綠色教育”實施中的必要與迫切。
1.2專業特點
工科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尤其注重其生產實用性,其學科也主要是面向以應用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其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這些專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大多以利用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來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決定了工科院校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在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教育,并具體地體現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如化工、材料、機械、制造等專業都應當要開設有關環保、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方面課程。這些課程不但能使學生構建起相應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中,深化對生態、資源、環境的認識。在建設綠色大學過程中,應將循環經濟教育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將這些課程資源向其他專業滲透。
1.3科研資源
工科院校主要側重于工業方面的應用技術研究,許多科研成果來自于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和把握。一般的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專業,重點學科,具備了較強的辦學實力和科研水平,而且,工科院校從來都不缺乏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國家對工科院校在科研方面不但有政策上的鼓勵同時也有很大的實際投入,如許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及檢測中心等,并有可觀的研究經費,這就使得工科院校本身具有了得天獨厚,甚至比企業還強大和完善的科研能力和科研體系。長期以來,工科院校與企業本身也有著緊密合作與聯系,許多企業已形成將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高校合作、研究、解決的模式,互惠雙贏。當前,環保是制約中國大多數企業繼續生產與擴大發展的瓶頸和壁壘,如何在企業生產實際中加快循環經濟及清潔生產的實施,既是對企業的考驗,也是對廣大工科院校的考驗。
2工科院校實施循環經濟教育的初步實踐
高等院校是社會循環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科院校在進行綠色教育時引入循環經濟教育,是工科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戰略,是建設全方位綠色大學的必備條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高校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
2.1日常管理
在建設綠色大學過程中加入循環經濟理念,不僅能實現人們對綠色大學現有的要求和標準,更能深化綠色大學的內涵,提升對綠色大學的認識,使綠色大學的建設形成“物質閉環流動型”的教學、科研、管理、實驗、生產模式,建立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內容的行為原則,減少進入教學和消費各環節的物質量,從而增長教學和消費環節中的設備儀器使用時間、強度和服務周期,并把教學和消費環節中廢棄的物品再次變成資源,減少最終的處理量。如我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基本已實現無紙化辦公;在校園內已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積極推進廢紙、廢料等物品回收和循環利用;我校藝術設計學院將配制較低但還能正常使用的電腦送給湘西邊遠山區的小學用作一些基本的教學用途。
2.2課堂教學
在日常教學基礎上對教學計劃進行修訂,繼續保留原有專業中的特色課程,增加開設節約資源、廢棄物再生利用、環境保護等有關循環經濟的課程。我校已將《綠色化學》、《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列為化學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等院系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中加大循環經濟教育的范圍和力度。我校在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中開設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環境與生活》等選修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選修,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使學校的循環經濟教育通過課堂的形式得到了保證。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后自身的環保意識、知識水平在原有的大眾環境教育上有了更高的飛越;對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等有了更高的興趣和責任感。
2.3實踐環節
在工科院校中,實踐環節的所占課時、作用與地位并不亞于課堂教學,在實踐環節中加強循環經濟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和現實。如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在學生畢業設計及日常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材料與試劑的選取、實驗過程中的控制、實驗后廢棄物的處理都要進行嚴格而慎密的計劃,務求環保、節能、減排。實驗結束后尤其注重殘液的回收與處理。在指導學生進入工廠參觀、實習時,一方面盡量選擇一些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做得比較好的企業、車間進行,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寫實習報告時,要求其指出企業在技術、環保等領域的長處與短板,加深其循環經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