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女性學論文
作者:曲雯 單位: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婦女研究所
提高對女性學刊的認識水平是做好女性學刊,發(fā)揮其對女性研究促進作用的前提。現(xiàn)對女性學刊的興起和發(fā)展做簡要概述,以梳理女性學刊的發(fā)展脈絡和進一步探求其與女性研究的關系。
一、對女性學刊概念的理解
女性學刊是研究女性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它具有一般學術期刊的屬性和女性研究帶來的個性。其一般學術期刊的屬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學術性。學術性是指對存在物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化/論證,是有系統(tǒng)的專門的學問[1]。女性學刊傳播關于女性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并促進其系統(tǒng)化、學科化。女性研究學術性論文和系統(tǒng)的學術信息是女性學刊的主要內容。二是傳播性。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學術屬性非常強的文化產品,具有交換功能。其交換目的是承載、貯存人類通過思維、思想勞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最終擴充人類知識和學術文化容量。其刊載的學術文章往往長而復雜,進行概念的推理論證和應用專業(yè)方法研究,非專業(yè)者難以讀懂。這限制了學術刊物的傳播范圍,造成其小眾傳播的特征。女性學刊也屬于小眾刊物,不同于大眾媒介,難以適用市場運作。但它的傳播對于學術交流、觀點碰撞、知識交融有著重要的作用。三是周期性。學術期刊是有確定周期的連續(xù)出版物[2]。周期性是學術期刊與學術圖書的重要區(qū)別。
女性學刊的個性表現(xiàn)為研究女性的文化定位。女性學刊承載的學術成果研究的對象是女性整體[3]。同時,對于女性群體的研究是以男性為參照物的,具有社會性別視角,運用社會性別的理論和方法,而且對性別歧視所造成的女性整體的弱勢和發(fā)展滯后狀況有獨具的人文關懷。所以,推動促進女性快速發(fā)展以實現(xiàn)兩性平等基礎上的和諧發(fā)展的研究是女性學刊的歷史使命。它雖然借用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但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具有確定的研究范疇和女性社會科學的獨立性。它關照女性現(xiàn)實和歷史的理性探討,區(qū)別于婦女工作等刊物的非學術性期刊。女性學刊具有促進女性學學科建設、推動性別平等和婦女發(fā)展政策研究、傳播社會性別平等文化的功能。女性學刊主要刊載學術論文、學術著作書評以及學術活動信息;其內容涉及女性學科領域的各方面。女性學刊的主辦者可以是國家、地方的科研機構,包括公開出版與內部發(fā)行、期刊出版號與圖書出版號的定期女性學術出版物。一些學刊的女性研究欄目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女性學刊的特性。女性學刊的外延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從刊物特征與婦女研究關系的角度廣義地理解,女性學刊的類型可以粗略地分為4類:以刊登論文為主的女性學刊、學報,如《婦女研究論叢》《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山東女子學院學報》《女性論壇》(書號)等;以研究學術信息為主的定期出版的女性學術年鑒,如《中國婦女研究年鑒》①;以轉載或摘錄女性學術論文的文獻類刊物,如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以刊載和交流學術活動信息、階段研究成果為主,有一定容量、定期編輯的女性研究機構和組織主辦的內部期刊,如《婦女研究動態(tài)》。從對學術創(chuàng)新的直接作用和期刊管理的分類角度的狹義理解,僅指具有公開發(fā)行刊號,以刊登女性研究論文為主的女性學刊、學報,目前只有《婦女研究論叢》《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山東女子學院學報》三個期刊。
二、女性學刊的興起
(一)女性學刊產生的時代背景
女性學刊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平等、發(fā)展、和平”為主題的國際婦女運動已經形成聲勢。聯(lián)合國頒布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開展了“聯(lián)合國婦女十年”活動,并召開了3次世界婦女大會。婦女研究已經進入高校科研和教學系統(tǒng),并向學科化發(fā)展,突破了原有的婦女解放和女權理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的方針,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不斷深化的城鄉(xiāng)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發(fā)掘了婦女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潛力,解放了婦女思想;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也使婦女的權益受到多方面的侵害,新的婦女問題不斷出現(xiàn),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在文化改革的過程中,在婦聯(lián)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婦女期刊和出版物異軍突起。婦女和婦女運動發(fā)展問題亟需理論的闡釋和指導,婦女文化的繁榮也需要從婦女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鼓勵人們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形成了社會科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民主氛圍,恢復和建立了社會學等一批學科。科學研究突破了原有的學科體系,涌現(xiàn)出了一些跨界的新學科。這為新時期下的中國婦女理論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環(huán)境。在對外開放的政策下,國外的新理論、新著作、新理念被引進。長期封閉所造成的中外婦女的隔膜,以及國外婦女研究的熱潮,引起了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國學者對婦女研究和研究中國婦女的興趣,開始了婦女理論新的探索。
中國婦女運動和婦女理論研究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時期到二三十年代,形成了我國婦女理論研究的第一次熱潮,引進了西方女權思想和馬克思婦女解放理論,推動了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新民主主義婦女運動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融入了民族解放的大潮。新中國成立后,婦女運動為發(fā)動和組織婦女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利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優(yōu)勢保護了婦女的勞動權利和健康。在民族解放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婦女理論的研究處于低潮,主要是馬克思婦女解放理論闡釋、應用和婦女運動歷史的研究,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范疇。改革開放后婦女的新情況、新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探討和反思。婦聯(lián)系統(tǒng)先后成立婦女運動研究室和婦女研究所/室,組織成立了婦女研究社會團體,婦女管理干部院校成立了婦女理論教研室/組。全國婦聯(lián)召開了兩次全國婦女理論研討會,北京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婦女研究中心,并組織研討會和理論沙龍等活動,吸引教師參與研究婦女問題。《中國婦女》雜志和《中國婦女報》等婦女報刊開展婦女專題討論并設專欄,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一些教師和研究人員結合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甚至自費和利用業(yè)余時間,研究有關的婦女問題。對外開放使婦女研究概念引入,一批婦女與兩性關系的譯著得以出版,這開闊了我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人口學、史學等既有學科的發(fā)展也開始關注和引進國外相關學科中婦女研究的理論成果,并開始從性別角度關注婦女問題,《夏娃的探索》等論著以及《女性學》等教材相繼問世。當代女性研究在改革開放的社會條件下,繼承發(fā)展了婦女解放理論,植根于中國婦女和婦女運動發(fā)展的實際,借鑒國際婦女科學,突破了原有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