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分類論文
作者:陳為旭 陳明志 單位:福州大學
據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人材報告顯示,我國現在每年IT產業人才需求量約為一百萬人,僅對日軟件開發缺口就有30~60萬,IT人才緊缺已成為我國IT產業高速發展的最大瓶頸。IT人才被列為國家四大緊缺人才之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高校每年卻有大量的IT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模式的相對封閉性與滯后性,所以目前培養的IT人才常無法學以致用,造成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國家培養的人才又閑置的一種奇怪現象。高等教育是分層次、分對象的。重點院校主要培養研究型的基礎性人才,而職業院校側重培養應用型的專業性人才。學校應鼓勵企業提前介入人才培養,進行專業引導與職業定位;還應參照職業培訓機構的作法,進行教育分類、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更新,注重實訓與軟性技能的培養。
一、IT人才的分類與教育模式
1.研究型的基礎性人才培養:重點院校的培養目標讓一個大學生直接介入企業的大型復雜項目不太現實,也幾乎沒有能夠完全勝任該項目的大學生。即使一個優秀的博士生,進入到一個復雜的科研項目,也不可能一上來就解決科學上的前沿技術問題,一出學校就擔任總設計師,擔任領軍人物,但是他有這個潛能,因為長期的系統教育給他寬廣的知識面與扎實的基礎理論及較強的科研能力,使他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盡早適應環境并擔當重任。雖然中國現在需要大量應用型的專業性人才,且重點院校也可以培養該類人才,但是,重點院校的主要目標還是在于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科學思維能力強、能夠處理復雜技術問題的高端人才。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研究型基礎性人才的培養,是無法成為一流的國家,無法擔當全球創新與制造中心的角色,只能成為全球化經濟中加工廠的角色。
2.應用型的專業性人才培養: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我們國家和企業需要一批搞研究的人,但是研究型人材的需求量相對較小,大約占6%-10%。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重點院校與職業院校應有所不同,其中重點院校應設置面向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課程,而職業院校應更多地設置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如果企業需要學生畢業后馬上就能夠上手工作,那么企業就必須與有關院校分門別類地合作。學生的實踐環節直接安排在企業中進行,學生可以把所學的課程知識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畢業后即可到對口的企業工作,就能夠直接上手。譬如企業明年需要20個懂C++技術的人才,那么可找軟件職業學院去培養。如果后年企業的需求又變了,需要懂Java技術的人才,那么還可以再去找職業學院,請他們在新的平臺下培養新的技術人才。這樣職業學院的學生畢業后就能夠立馬上任。職業教育與傳統學歷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習要達到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源于企業的實際工作需求,十分具體、十分明確。職業教育的課程類型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特別是涉及計算機教育的課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不動手、不實訓是學不會的。此外,讓社會正確認識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對人才的工作和人格給予尊重。“神七”中有不少設備是靠技師手工做的,能說這樣的人才不重要嗎?
二、企業與學校的無縫銜接
一般來說,企業不可能花一年半載的時間來培養學生使其適應工作。因此,培養人才的過程又延伸回了學校。這也是英特爾為什么要開展大學教育計劃的原因。他們開展的大學教育計劃,正是為了讓企業與學校更好地無縫銜接。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歐美學生相比,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存在差距,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彌補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高校或企業舉辦的各種競賽活動,雖然是一部分人參加的比賽,但是它可以影響到所有的學生。因為通過這樣的競賽,可以讓老師進行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實踐環節。雖然培養學生主要是學校的事情,但是企業也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好自己的職責。為了提高人才培養效率,企業應提供教師特定課程的培訓平臺與教學激勵資金。教師在該培訓平臺上進行課程設計以適應大學課堂教學;通過向教師與學生提供獎教金與獎學金,提高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順利學完本課程后除能得到學分外,若通過企業考核,便有可能直接進入該企業工作。
三、高校課程設計應注重實訓
在教學設計上,講授的內容應該少、精、寬、新。陳舊的、重復的、微觀細節的內容要去除;講授體系和教材體系要適當分開,避免“照本宣科”;提倡采用穿插提問式、雙向交流式的講課;建議將課后的作業以實訓的形式來安排,因為IT人才的真才實學是在動手動腦的“真刀真槍”的實訓過程中練就的。在教材編寫上,職業教育的教材不應是傳統學科學歷教育教材的刪繁就簡或簡單組合,而是要下功夫研究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學習目標,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顧及學習者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更重要的是要請教用人單位,讓有經驗的IT工程師和專家參與討論和把關,而且要在每一個知識模塊中加入實訓內容。考慮到一個學生從畢業到一個企業,不會幸運地恰好趕上這個企業開始新的項目,并從頭參與到尾,通常是加入到已經開始的項目中與別人一起工作。這種情況下,如何跟別人一起做這個項目?怎么跟人合作?碰到問題怎么解決?這些情況通常需要你在這個企業工作兩到三年,而且持續不斷地做,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一個項目。而實訓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在類似的情況下,模擬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用戶需求的變化、體系結構的調整、應用環境的變化,甚至人為制造一些難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項目是怎么做的。我們還可以讓他們先做測試,然后做開發,反過來也可以讓他們先做開發再做測試,從不同的角度演練同一個項目的工作經驗。
筆者對本校學生作過調查并發現:60%以上的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能力較差,其中10%左右甚至沒有獨立寫過200行以上的程序,只有20%左右編程能力比較好,其余的就一般。由于學生之間差距很大,造成授課非常難。考慮到在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通常都會安排助教去輔導,既然同學中有“高手”(即優秀學生),何不利用“高手”呢?可以把“高手”組織起來充當助教,一個“高手”帶領幾個一般同學,模擬企業的研發小組,每次課后接受獨立的實訓課題。如果平時實訓中組員有問題,先別問教師,去問身邊的“高手”,讓“高手”指導解決,這樣既幫助基礎差的同學,又鍛煉了“高手”的組織能力,協作精神。為激勵“高手”,期末以小組為單位考核,約定如團隊集體表現好,“高手”另得“指導”分,如組員表現差,倒扣“高手”的“指導”分;為防止抄襲,每個人所交作業程序必須進行雷同度軟件測試。這種方式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向協作式實訓,經期末實訓考核驗證此效果較佳。為了使學生接受這種實訓方式,提高積極性,要把實訓作為課程的課后作業。通過指導并組織各種實訓活動,如課外科技文化活動、讀書及研究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可考慮設置Project或設計專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研究與實訓活動。某些專業性課程提倡以Project形式設課,并把討論、作業、實訓及平時測驗中的表現,計入課程總成績。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比例一般不超過60%。要大力推進實訓改革,提倡開卷式、部分開卷式、論文式、口語式的考核方式,部分課程也可以按過程檢查評定期末成績。因目前高校提供的實訓條件有限且職業培訓能力較弱,可考慮與IT職業培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取長補短,借鑒學習。IT培訓機構從2000年就開始踏上發展快車道,目前市場競爭也比較激烈。IT職業教育行業已經出現多家優秀企業,如北大青鳥、東方標準、華育國際、達內科技、安博教育集團、匯眾益智都已成為IT職業培訓市場中的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