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自我教育論文
作者:張素玲 單位:河南財經學院
一自我教育是相對于社會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客體在其主體意識的基礎上,發揮主體性作用,根據社會及教育者的規范、要求,通過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等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質的一種高度自覺的自省自律活動。自我教育在大學德育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全面復雜的活動過程,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有必要對自我教育予以科學分析認識。它的內部結構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構成:
(一)自我調節系統
自我調節系統,也即個體的對象化和控制過程,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個體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個體的角色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作為教育的客體,需要個體首先把自己作為一個對象來認識和評價,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作為教育的主體,需要個體能夠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進行調整和控制,這是實現自我教育的保證。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個體對自身的道德品質、思想動機和行為等方面的認知。自我認識的過程是個體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出來,分清物我關系,確立自己的地位從而做出目標選擇的過程。這在自我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生的真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①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才能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在自我認識過程中,個體意識分化為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同時又產生了“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所謂現實的我,是指個人認為自己具有的道德發展水平和特點,而理想的我則指個人希望達到的道德發展水平和特點。二者往往存在著差距。一個人如果感受到他內在道德矛盾,即道德已經達到的水平和應有水平之間的某種差別,意識到個體與社會要求、社會群體的距離,就會引起他的不安,產生一種對自己不滿的情緒和態度,激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推動個體去否定、改進和提高現實的自我。
2.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主體對自己的思想、愿望、行為、能力及個性特點的判斷和估論,是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自我所作的總結性認識。通過自我評價,明確自己的行為對錯與否,明確自己與評價標準的差距,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只有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才能達到有效的自我調節。在現實的道德生活中,個體行為的協調性、穩定性和一貫性,主要取決于自我評價是否適應。可見,自我評價是個體選擇、修正自我發展目標的依據,是思想和行為的調節器,因而,自我評價過程在自我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一個人愈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進步與不足,就愈能明確自我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愈有助于道德修養、道德行為的調節。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調整自己的行為動機和沖動,以實現預期目的或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自我控制是人以自身為對象的高級心理活動,是道德意志活動的體現。在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兩種障礙:一是外部障礙。由于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而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在環境影響面前,特別是在錯誤的、消極的影響面前,要保持和發揚自身的優良思想品德并不斷使之向更高水平發展,就必須依靠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只有經過自我控制能力的鍛煉,并不斷積淀為心理定勢,才能在其自我教育中表現出持久性、一貫性,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自身的內部阻力。主體的內部阻力來自兩個主面,一是由于嚴重的外部障礙引起的內部動機沖突;二是主體已經形成的心理定勢。如惰性、不良行為習慣等。總之,通過自我控制可有效地抵制那些干擾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外在誘惑,克服自身的內部障礙,而且,每一次自我控制的成功都會給主體以激勵作用,并在這種內在動力的推動之下,朝著理想的我不斷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整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斷戰勝自己、駕馭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
(二)基礎心理系統
基礎心理系統在自我教育中是作為主體內在的個性心理特征而作用于自我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的。它主要包括決定人的追求的動因系統、方向系統,如成就動機、理想信念、性格,以及主體的自信心、自尊心等。這些因素在自我教育中起重要的心理保障作用。其中成就動機是推動個體達到完美境地的內驅力。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曾提出一個動機模式,他認為,個體在活動時,活動傾向性主要是由動機強度、成功的主觀性概率及成功的誘因值三者來決定的。可見,動機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基本成份,也是主體自我教育內部結構的重要因素。理想信念是自我教育健康發展的方向,而性格特征決定了個體以何種心態對待自己以及外部環境,從而影響自我教育的整個過程。如對一個人進行批評,過度自負的人由于難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會視之為刁難,拒絕接受,而一個極其自卑的人則全盤否定,難以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同樣,對一個意志薄弱的人來說,在面對激烈的內心矛盾與沖突面前,往往瞻前顧后,不能做出明確的行為選擇,從而無法進行自我教育。總之,在整個自我教育過程中,這兩大系統諸種要素同時在起作用,缺一不可。
二在大學德育中,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應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確立大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以往的大學德育往往只是強調道德對人的影響、制約和改造,外在的力量可以隨意對個體進行道德上的塑造,受教育者變成了完全被動與理應屈從的承受者。由于受這種觀念制約,德育在思維方法上形成了一套“防范——控制——管束”的模式,不是著眼于疏導、激勵、而是一味用命令、權威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結果使大學生產生戒備、對抗和敬而遠之的心理,德育工作也難以見效,因而,在德育過程中必須確立大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在高校德育中首先要做到的。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樹立起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新觀念,大力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如群眾性的自教自學、自講自演活動。還可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或不良行為習慣,開展群眾性討論會、辯論會,讓他們直接參與管理,投入實踐為其創造和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和條件,使之廣泛接觸各種信息,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分析、比較、鑒別,進而選擇正確的目標,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克服落后于社會的行為和意識,不斷提高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