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工作論文
作者:秦琴 方盼盼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活動,服務社會、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工作的一大功能,這一功能強調了其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是一門“做”的科學,是一個重實務、重操作的專業。社會工作的實務特性歸根到底要靠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來保障,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國內眾多院校紛紛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作為一個新專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當前該專業的教育現狀如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什么問題,該如何整合,應構建怎樣的培養模式?就這些問題而言,目前鮮有文獻涉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武漢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二是武漢高校社會工作專業任課教師,三是深圳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或負責人。因為深圳社工機構調查對象人數較少,問卷采用普查方式,通過互聯網發放電子問卷20份,有效回收19份。學生問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教師問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總體有效回收率為91.5%。隨后,調查者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問卷從下列三個方面對被調查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現狀進行測量: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情況,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情況,武理工的項目設計大賽的情況。
三、調查結果及討論
(一)理論教學方面
1.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安排情況
在問及“學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否完善”的問題時,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社工機構的社工,都沒有認為很完善,只有7%的學生、41.9%的教師和21.1%的機構社工認為比較完善,其余被調查者均認為“一般”、“不太完善”或“很不完善”。接下來,調查者詢問了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在各學期的教學時間先后安排上是否合理,只有9.3%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5.8%的教師認為“合理”或“比較合理”。可見,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教學時間安排的滿意度比較低,說明雖然目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在主干課程設置上是較為規范的,但多數高校為了擴大就業面,較注重學生綜合知識體系的建設,而忽略學生對特定實務領域知識的學習需求,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方向深入學習。如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從事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需要了解關于犯罪學理論等等。特定實務領域知識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這關乎能否及時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社會工作關系。在此次調查中,有84.2%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在學校所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對現在的崗位只有少部分適用或基本沒用。因此,應該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進行細化,即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針對性的理論強化和實習,以增強其專業性,有利于學習和就業。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有81.5%的學生、61.3%的教師和63.2%機構社工贊同這一觀點。
2.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方式情況
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支持下,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日益成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手段。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已經采用影視案例分析、模擬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理論教學,但從圖1和表3得出,僅有5.6%的學生和19.4%的教師認為這些形式的次數很多,形式豐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其余多認為“吸引力不夠”、“次數少”或“效果不大”。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教學方式還需進一步探索,有待進一步提高。
3.社會工作理論教學的整體態度
在問及學生“目前對社會工作課程理論教學”的整體態度時,沒有學生選擇“非常滿意”,僅有14.8%的學生選擇比較滿意。但在問其“通過社會工作理論學習是否有所收獲”時,有79.6%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或“有一定效果”。同時在對機構社工的調查中發現,有84.2%的社工認為高校社工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很重要”或“比較重要”。可以看出雖然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的整體滿意度不高,但大多都比較認可其效果或作用。通過對教師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圖2),認為理論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為“社會工作理論教材不成系統”的比例最高,占58.1%;其次是有35.5%的教師認為是“教師缺乏社會工作實踐經驗”,再者是認為“社會工作理論太晦澀”的占12.9%,同時在個案訪談中,很多教師表示由于不知道或不確定如何將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即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我國直接引進西方社會業已成形的一套社會工作實務體系,這種斷章取義的做法,無法使社會工作真正“本土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在調查中(圖3),僅有41.9%的教師是社會工作本專業畢業,其他均為相關或相近專業。
(二)實踐教學方面社會工作實習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但社會工作教育實習卻不容樂觀,也可以說社會工作教育實習是社會工作教育過程中最薄弱的一環,問題也最多。
1.實踐基地不足,專業的實習機構較少。充足的專業實踐基地是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有力保障,但專業實習的實踐基地嚴重不足卻是現實。從圖4可以看出,有78.9%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所在高校的專業實習機構較少。在訪談中發現,很多高校都是只有少數固定的實踐基地,而且有很多實踐基地具有獨占性,即某一實踐基地與某一大學結為對子而拒絕和其他學校合作,實際上可以打破這一常規,實現實踐基地的共享,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實踐基地做出連續性的服務。
2.實踐多流于形式。圖5可以看出,有73.7%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所在高校的專業實踐多流于形式。同時,也有90.1%的機構社工認為在學校所接受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只有少部分適用于現在的崗位或基本沒用。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在我國內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職業工作人員和機構,導致社會工作實習很難體現其專業特性。因為我國內地的社會工作是行政性、半專業化的。但是,在問及學生“對于院系組織的專業教師帶隊的實習考察和社會調研形式是否滿意”時,有66.7%的學生認為雖然理論與實踐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觸社會,積累經驗,整體還是比較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