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傅雪琳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農業推廣學是研究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的、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學科。該學科屬于農業科學中一門重要的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是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生產實際、農民生活改善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知識體系。通過學習《農業推廣學》課程,能夠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以專業知識為“點”,以廣泛的農業生產經營的多方面因素和需求為“面”,點面結合,科學而有效地從實際出發解決具體問題。因此,以大農學類不同專業的專業課和《農業推廣學》課為依托,培養“T”型的復合型人才是大農學專業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因此,《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學顯得非常重要。多年來,為了緊密結合農業人才培育和農業發展對推廣人才的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農業推廣學專業課、專業限選課和任選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從課程講授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促進了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1][2]。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對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實際,體驗實踐和理論的差異,鞏固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開展推廣工作的能力。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嘗試對于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農業推廣創新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學習熱情,以及對“三農”的認識與理解等均顯示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開展以案例為線索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
《農業推廣學》課程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推廣理論部分和推廣實踐部分。理論部分以行為改變理論、溝通理論、系統理論、傳播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以及組織管理學理論為主。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除介紹各個理論本身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掌握這些理論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的指導意義與實際應用。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列舉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其中能夠應用什么理論以及如何應用該理論指導具體的推廣工作,目的是使學生會初步“紙上談兵”。例如,在講授行為科學的需要層次理論后,教師列舉一個項目在某地推廣成功或失敗的案例,讓學生分析面對不同推廣地區和千差萬別的推廣對象——農戶,根據需要層次理論來了解如何做好推廣工作,最后得出該理論對推廣工作具有指導作用的結論,即在農業推廣工作中,要針對不同農民的實際需要,因時因地因人開展相應的推廣工作。這樣,將枯燥的理論與現實事件融于一體,相互支撐,相互印證,使學生樂于學習和接受。該課程實踐部分的內容圍繞我國農業推廣內容與方法、推廣組織與體系建設、推廣人員素質與職責、推廣的環境條件等進行講授。由于這些內容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講授,有更多的生動案例(包括正反面的實例)能夠在相應章節加以舉證和分析,啟發學生結合實際靈活學習。
二、開展專題討論,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討論課是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辨明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它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有裨益。實踐證明,討論課在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和課堂教學氣氛的改善等方面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設置相應的主題開展課堂討論。教師提前2-3周布置任務,一般以國內農業推廣體系或其他方面的改革熱點作為話題,學生成立討論小組,組員分工查閱資料、準備講稿、制作幻燈片,到規定的討論課時間每小組派一名學生上臺演講,然后由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問和質疑,最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準備的認真程度、討論內容、口頭表達以及幻燈片制作質量等綜合打分,同一小組內不同學生按照貢獻大小的排序在成績上有所差別。例如,在對2005級農學專業(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與2005級蠶學(蠶業資源與生物技術方向)共三個自然班學生合班上課時,開展了一次課堂討論。
此次討論課根據我國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需要,確定以美國、日本、以色列三國農業推廣特點與經驗借鑒為話題,三個班各負責一個國家的情況介紹及其經驗對我國的借鑒作用,每個班分成不同小組立足于各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特點、推廣內容與方法等方面。最終大家弄清楚了這三個國家在推廣方面的主要特點,即美國以大學為主的合作推廣體制以及廣義農業推廣的內容、日本以政府推廣機構與農協為主的雙軌推廣體制、以色列以高科技武裝農業和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的工作方式等。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學生們在熱烈討論之后,明白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了目前我國基層推廣體系改革可以借鑒的國外經驗。在討論課上各小組學生精心準備的短片、視頻、圖片和文字等資料內容豐富、表達形式生動,激發了其他學生積極思維,勇躍提問和質疑,課堂氣氛熱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多年來,學院在討論課的內容、形式和組織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總的來看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之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尤其體現在查閱文獻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等方面。
三、開展社會調查與現場參觀活動,使學生學會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農業推廣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走出課堂到推廣的第一線去學習,能夠使學生獲得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親身感受現實推廣活動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差別,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增強認識,激發興趣。社會調查是一種普遍采用的實踐方式。近年來,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學院開展了多次社會調查活動,都結合大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和“三下鄉”活動來進行,這樣,在組織形式、人員規模、經費和效果等方面均有了較好的保障。一般教師在上該課程的學生中組建2-3個調研小組,然后分組做準備工作,主要包括選定調研地域、確定調研課題、擬定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等,然后再由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座談心得體會和交流經驗。通過在工作和生活實際中進行社會調查,使大學生走進農村,接近農民,進入百姓生活,獲取真實印象,感悟“三農”問題的真諦。由此,很多學生與農民的感情拉近了,對專業更感興趣了,學習越來越主動了,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正像一些學生在總結時所說的:“農民說的都是一針見血的東西。其實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或許他們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們善于實踐,善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走近他們,讓我們見識不少,讓我們學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們是農村的書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