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鄭龍章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農業推廣(含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推廣,下同)碩士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1999年,我國設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2000年開始招生,至2009年全國共有70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單位,累計招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38870人。為了加強指導,確保專業學位教育質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立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
一、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指導教師隊伍的新挑戰
農業推廣是使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有力地促進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自開展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以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招收人數呈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的7258人(圖1)。由于報考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近5年的錄取率逐年降低,2008年略有反彈(圖2)。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與普通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相比,有其不同特點。農業推廣碩士學員以在職教育為主(全日制專業碩士生目前所占比例很少),學員一定的生產管理經驗。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相關的課程學習和課程訓練,強化實踐環節,使之具備從事農業推廣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能力。換言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看重的是其職業水準,即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農業有關領域的實際問題能力,而非學術水準。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目標要求導師隊伍本身不僅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同時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專業化、社會化對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現代管理的要求。此外,還有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信息化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導師提出新的和更高要求。如果導師自身教學教育能力不強,知識技術更新緩慢,缺乏相應的實驗經驗,就很難培養高質量的農業推廣碩士。
二、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導師存在的主要問題
導師是保證研究生質量的關鍵,研究生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水平和在指導過程中的付出程度。隨著農業推廣碩士招生的快速增長,導師數量增長比例遠低于研究生增長比例,導師數量不足問題日益突出。
(一)導師隊伍規模不夠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導師隊伍數量少、素質參差不齊。專業學位導師隊伍建設各個學校做法不一樣,有的學校是在原有的學術型研究生導師中遴選一部分作為專業碩士導師,有的直接把學術型研究生導師作為專業碩士導師。專業碩士導師的數量偏少、實踐經驗不足現象普遍存在。此外,近幾年隨著研究生教育的大規模擴張,高校在校研究生數量迅猛增加,但研究生導師隊伍并沒有同步增加,研究生導師人均指導研究生人數逐年增加,不少導師已經超額指導,力不從心。此時,再增加指導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就更少了。根據北京林業大學王蘭珍副研究員對農業推廣林業領域124位指導教師(其中教授占67•8%,副教授占32•2%)的調查,近80%的學員經常和校內導師聯系,但也有學員平時沒有聯系,直到最后提交論文才開始聯系;聯系頻率基本上是一個多月聯系一次;聯系方法大都是通過電子郵件,也有很大一部分學員結合電話溝通。由于指導教師與多數學員缺少面對面的交流,通過網絡和電話溝通無法達到指導效果。因此,壯大導師隊伍,建立一支數量能滿足研究生培養需要的導師隊伍尤為迫切。
(二)導師實踐經驗少,應用技能掌握不多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的研究生導師多數是原學術型研究生指導教師。而來自生產、管理實踐單位的導師很少擔任第一導師,許多擔當第二導師,而多數第二導師僅僅掛名而已,沒有參與實質性指導,指導工作主要由校內的第一導師承擔。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自給自足、封閉自守的培養格局。內向性、封閉性、單一性等是這種傳統培養模式的突出特點。這種具有內向性、封閉性的舊培養模式在導師隊伍方面表現為在導師的來源上形成了一種高校自我提供、自我使用的格局,而這樣一種格局排斥外單位兼職導師的進入[1]。各學校導師隊伍多數由本校遴選產生,研究生導師隊伍的“近親繁殖”問題嚴重,外單位的很少,來自生產、管理一線的導師比例很低。由于學校導師往往偏重理論研究、缺乏實踐經驗。因此,要借助外部力量彌補當前導師指導中“專業性”不足、實踐能力不強的缺陷。
(三)部分導師學風浮躁,指導不嚴謹、投入少部分導師職業責任淡漠,沒盡到培養在職研究生的責任。部分導師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缺乏免疫力,熱衷與參與各種社會事務,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指導在職研究生。由于在職研究生多數時間在單位工作,與導師接觸機會少。有的導師干脆對在職研究生放任不管,對在職研究生課程學習不聞不問,對學位論文也沒有認真指導,只在研究生提交論文后才匆匆翻閱,沒有認真修改。少數導師學風浮躁,治學不嚴謹,為完成研究生學業、論文或導師自身科研任務、評獎等,默許研究生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也有個別導師對在職研究生重使用輕培養,利用在職研究生的各種職務便利和各種關系網,為自己科研等謀利益。部分導師指導能力欠缺,不能按照培養方案要求科學地指導在職研究生。在指導在職研究生的方法和技巧上有待提高,對在職研究生的論文思路、想法不能進行針對性、建設性的批語、指正,在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往往不會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
(四)教師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缺乏實踐經驗
目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授課教師多數為學校教師,理論基礎扎實,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實踐經驗相對不足。雖然也邀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校外人員到校上課,但依然不能滿足學員需要。主要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滯后性和重復性。部分內容比較陳舊,專業學位課程與學術型課程沒有區分,部分與本科生課程拉不開檔次,內容重復、深度不夠。部分專業課程的名稱“新鮮、時髦”,但實際內容泛泛。二是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性。照本宣科的方式普遍存在,與學生溝通少、教法死板、滿堂灌、課堂氣氛沉悶。在教學中深受學員歡迎的“案例式”、“交互式”、“專題講座式”教學方法使用率不高。此外,部分教師職業責任淡漠,不認真備課、不按時上課,沒有嚴格執行教學計劃,隨時隨地調課、停課,教學學時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