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行政論文
作者:夏潔秋 單位:柳州市委黨校
自行政活動的發生至現代行政學科研究的確立,其間時隔數千年。文化作為影響制約行政系統的一個重要機制,直到近現代才逐漸得到學界的認定。行政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受其影響,行政活動自身也相應地培養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由行政系統中的每一個體所應遵守的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人際關系、生活方式等構成。我國當今的現代化行政體制建設是在具有幾千年行政文化傳統的背景中進行的,因為文化具有連續性,傳統的行政文化與現代行政文化之間必定存在內在的聯系;同時由于文化具有時代性,傳統行政文化在變化了的時代條件下,與當今的現代行政文化的沖突也不可避免,故而探討傳統行政文化的現代化問題,實現傳統行政文化與現代行政文化沖突中的統一,對于加強我國現代行政體系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行政文化特征及其兩重性
(一)人文主義的行政模式。中國一面臨海,三面緊靠大陸這樣一種交通極不便利的自然環境,使中國古代產生出一種典型的大陸民族的行政模式—人文主義型的行政模式。表現為:絕大多數的行政活動都是緊密圍繞著加強中央集權這一最為現實的間題而展開的,在長期對政權集中和國家統一這樣一種大行政目標的追求過程中,不僅使中央集權不斷經由破壞而修復最后走向穩定,也在民眾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戀邦的強大向心力;此外,中國文化傳統強調整體和諧,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整體和諧的思想移植到了行政活動中造就了傳統行政文化強調統一,力主協同的顯著特色;傳統行政文化成長于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大文化氛圍中,儒學重道德教化,以倫理關系作為調整人際關系的基礎,這些方面對傳統行政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影響,使傳統行政文化特別看重做人的道德價值,并強調整體的利益,形成了影響中國政治發展的整體主義原則。
(二)專制與民本一體的行政體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的意識形態。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在這一農業社會中,存在著無數分散小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商品交換關系不發達的村落城鎮,要維持這種社會結構的穩定.必須有種高高在上的集權行政體制。從秦漢以來兩千多年所推行的專制統治,一個重要的目的在于維持農業經濟的穩定。專制的行政體制等級森嚴、上下有序;要求服從和統一,抹煞個性與差別;重視總體成效,漠視個體利益。而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和穩定是農業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同時產生了“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行政思想。專制與民本一體的行政體制適應了對農業社會的統治要求。民本與專制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構成了兩者緊密合一的行政體制。
(三)中庸信條之下的具休行政運作方式。按《中庸》所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孔子云:“過猶不及”,中庸之道成為傳統文化觀念中一則根深蒂固的信條。這不僅是人們立身處事的根本,也直接反映在具體的行政運作方式中。表現為力求行政活動不致陷入過份偏離穩定狀態的“過”或“不及”,保持中和、適度、協調和平衡。在處理行政事務時,保持穩定,避免極端,反對競爭和冒險。“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傳統行政運作方式最為生動的寫照。中國傳統行政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生成和發展起來的,經過長期的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如今更表現出鮮明的雙重性,優劣互現.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積極性和優點主要是:有利于培養鮮明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向心力;通過行政手段使各種社會因家達到協調平衡;立足于從整體的長遠的行政目標出發決定各種行政措施;努力在行政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倡群體精神,培育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情操.這些對社會的進少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中國傳統的行政文化是在封建的農業社會的環境中產生的,這也帶來了它的消極性,直接表現為兩大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與工業生產、科學技術的有機聯系,二是缺乏與市場經濟的密切聯系。使其不乏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狹隘保守、不思進取、嫉賢妒能、平均主義的表現。所有的這一切,都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市場經濟要求影響下建立的現代行政文化格格不入,這些都需要在傳統行政文化的現代化過程中加以認識并得到解決。
二、對傳統行政文化三方面的否定
中國現代行政文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及發展市場經濟緊密相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因而具有豐富的時代特征與內涵。現代行政文化要求體現這一領域內從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到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變化,而變化的最終完成,必須經歷對傳統行政文化的三方面否定。
(一)以正確的義利觀否定封建倫理至上觀。儒家學說作為我國封建社會諸子百家中的主流意識形態,帶有強烈的倫理至上觀,它將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置于首位,將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視為“小人之為”。從歷史上看,倫理至上作為一種道德理想主義,從未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真正充分的實現.另一方面,它是私有制、封建社會的產物,在相當程度上是服務于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維護壓迫與剝削制度的,它教導被統治階層重義輕利,安貧樂道,不追求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以穩固封建統治,帶上了小農經濟的烙印.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強化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關注,這無疑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要求。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傳統文化觀的逐步解體,急需樹立起全新的道德倫理規范。因此,“兩個文明一起抓”,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我們能正確處理義利兩者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使之既區別于西方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又與封建倫理至上觀有著根本的不同,以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要求。
(二)以法治、平等觀否定人治、等級觀。中國古代的行政制度中雖有大量的刑律條文和訴訟程序,從中體現了一定的法治原則,但封建專制制度下起到真正絕對作用的只能是人治。法治是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走向,而中國現代行政體制所倚賴的法治原則直至令又仍受到“人治”傳統的顯著影響,成為行政改革中一塊大的絆腳石。消除傳統行政文化中的人治積弊,是建設現代行政文化中的一項長期的工作。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也歷來體現著一定的“平均”思想,但無疑與現代行政文化所推舉的“平等”思想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前者強調結果的平等,后者則強調起點的平等。現代行政文化中貫穿的平等意識包含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命題之中,是社會生產方式和人的價值尺度的變化所帶來的,與傳統行政文化在小生產基礎之上孕育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任人唯親、因人設事、裙帶之風等正形成了激烈的沖突,并必將會實現對后者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