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行政論文
作者:邱颯爽 陽春花 單位:江蘇省行政學院
一、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倫理要義
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公共行政倫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倫理追求、倫理規范和倫理品格。胡錦濤同志深刻闡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是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以鮮活的語言再現了當年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的思想,[’〕表征著我黨奠基于科學精神之上的價值目標和倫理追求,昭示著“以人為本”這一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倫理要義。
作為執政倫理要義的以人為本,把“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作為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一方面要求以廣大人民群眾、以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為本。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價值取向,絕不謀求缺乏公平和正義、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靠強權霸氣掌控的超穩定和諧社會,而是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小康社會。另一方面,它要求以無數具體的個體的人為本,協調好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個體成員與社會整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價值取向,不應謀求以犧牲個體的利益來換取抽象的社會和諧,還要避免某些強勢成員假借維護整體人的利益之名、行為自己謀利之實,力爭充分激發社會主體的活力,建設一個“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可持續發展社會。
從理論邏輯角度考察,馬克思提出“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鄧小平提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最近又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可看出,以人為本是馬克思要建設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點,也是鄧小平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倫理要義。它是我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宗旨、目的和價值取向的重要標識。從現實邏輯作考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在取得重大建設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隨著改革的深人,人與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累積效應和加速趨勢可能超出政府和民眾的預期,民眾很容易把對社會不和諧的不滿轉為對執政者的不滿和對公共行政倫理的困惑。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對于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指明行政主體的倫理追求和活動規范,亦將演繹出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社會價值航標和道德規范主流。
二、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和諧杜會行政倫理之具體意蘊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突出以人為本,并不意味著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直接否定、剪除或消解,也不能依靠空泛議論和高端說教蒸發矛盾、霧化問題。“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川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直面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及癥結,剖析其表現形態和特殊的制約條件,在社會實踐的歷史進程中,依托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有效控制、協調和解決矛盾,緩解緊張、摩擦和沖突,在動態平衡中求和諧。具體考察現存的不和諧、不健康現象,它們主要屬于社會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并且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風險期相關。然而,高風險并不意味著必然跌人渦旋中心而不能自拔,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顯然與我們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特殊性重視不足、研究不夠,缺乏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理性自覺,缺乏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公共行政倫理導向,缺乏行政主體從社會和諧發展的系統出發,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制度的平衡干預以及與之相應的政治保障、思想引導相關。中國的初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在產權結構、分配結構和市場制度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且在經濟活動的環境和條件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特殊性。今天的中國,自然經濟及其制度觀念還未退出歷史舞臺,計劃經濟及其制度觀念的歷史慣性仍然變換形態在新舊交替中頑強再現;更加不能忽視的是,在一個約13億人口、9億為農村人口、每年新增約1戊舊萬勞動力的發展中大國里,市場配置資源必然存在資源短缺和勞動力相對無限供給的矛盾。
眾所周知,規律的作用是依賴于一定的條件的。在此背景下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有其特殊的表現,市場經濟規律作用的負面效應因上述各因素的參與和干擾勢必被放大,引發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摩擦也極易彌漫和擴散。比如,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促使各經濟主體紛紛減人增效;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規律匯同知識經濟潮流,加劇對低素質勞動力的排斥;市場配置資源與新增勞動力和剩余勞動力的協同作用,致使勞動與資本供求關系的天平自然呈現出貶抑勞動的傾斜;社會難以吸納富余勞動力的壓力以及與之相連的大量低收人人群的存在,造成整個社會生活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幾乎變為經濟運行的常態……再加上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的社會慣性作用,現代化進程中的流動和分化極易自發演繹出貧富差距的超常拉大,由此引發和生成種種發展中的不和諧。因此,必須進一步厘清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公共行政倫理的具體意蘊:
1、以民為本的政績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物質財富增長為基礎,但是,在一切都用經濟增長指標量化的市場經濟中,連年上升的經濟增量和增幅取代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標,利潤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唯一追求,從而忽視廣大民眾的利益,忽視人和社會的發展問題。不同程度的政績觀錯位,讓經濟增長一俊遮百丑,而不間總量的質效,不問增長的代價,也不問經濟成果如何分享。于是,各地紛紛出現增長與效益、生產與生態、富有與健康、財富與靈魂、效率與公平等二律背反現象。這不能不發人深省,我們究竟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政績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必需什么樣的政績觀?胡錦濤同志2(X)5年2月19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見,發展經濟追求政績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對于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而言、尤其是執政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必須“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特殊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反映和兼顧各方群眾的利益要求,及時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抓緊解決事關群眾生存的突出問題和困難。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人的發展,包括人民群眾生存狀態的改善和各方面需要的滿足。發展經濟與人的發展相比,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不能、也不容倒置,一切最終都要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覺廓清行政倫理的根本取向和發展經濟的目的,確立以民為本的政績觀,是構建和諧社會公共行政倫理的首要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