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文學論文
作者:白巧靈 單位:漯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1隱喻(Metaphor)基本含義及功能分析
Ametaphorusingconceptsisadescrip-tionofanobjectorevent,realorimagined,usingconceptsthatcannotbe.Theobjectap-pliedtotheobjectoreventinaconventionalway,theobjectortheeventbeingdescribediscalledthetarget[1]。西賽羅[2]認為:“隱喻是明喻的簡化形式,它被縮減成一個詞。這個詞被放到一個不屬于它的位置上,卻好象就是它的位置。”卡西爾將隱喻分狹義的隱喻和廣義的隱喻兩種:前者是指“有意識地以彼思想內(nèi)容的名稱指代此思想內(nèi)容,后者是”基本隱喻“或根本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形式、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神話的以及語言的概念本身得以表達的條件”。亞里士多德[3]在《詩學》中定義隱喻是:“隱喻是通過將屬于另外一個事物的名稱用于某一事物構(gòu)成,這一轉(zhuǎn)移可以是從種到屬或從屬到種,或從屬到屬,或根據(jù)類推。”Lakoff等人對隱喻的解讀:“隱喻在日常生活中,隱喻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表達中,而且在思維和行動中。人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也是隱喻性的。”“隱喻”顧名思義就是不明顯的比喻,亦稱“暗喻”;在功能上,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種事物。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它更是思維的問題;在結(jié)構(gòu)上“,隱喻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即始源域(喻體)和目標域(本體)之間的映射。隱喻的理解就是兩域之間的語義遷移和潛在相似性的激活。
2隱喻的基本派別(Thebasicfactionsofmetaphor)
2.1夸美紐斯的“種子”隱喻(SeedMetaphor)“種子”的隱喻首次出現(xiàn)在夸美紐斯的巨著《大教學論》中,喻指一種“神圣的可教性”成為他所有認知思想的理論基石。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種子”的隱喻。第一,他指出人乃是一切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備、最美好的。今生是永生的預備階段,人的終極目標在今生之外。第二,提出“博學”、“德行”和“虔信”這三者的“種子”,牢牢地種植于每個人的身上,使人敬愛上帝、領(lǐng)悟事實、按道德律生存。夸美紐斯說“:我們是上帝的天國所拔掉的樹木,但是根抵仍在,一旦上帝的仁慈給了它們以雨露和陽光,它們就仍可以再生。”這個“再生”的過程指的就是人受認知的過程,其宗旨在于呼喚人本性的回歸,使人回到本真的狀態(tài)。
2.2洛克的“白板說”隱喻“(Whiteboard”metaphor)在約翰•洛克時代,笛卡兒提出的天賦觀念論受到了宗教支持者的鼓吹,宣稱上帝觀念天賦說。洛克反對天賦觀念說,認為能力是天賦的,知識是后得的。他假定人的心靈如同一塊白板,上面原本沒有任何標記,等著外在力量的雕琢、塑造。后來,通過經(jīng)驗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觀念和知識。這就是“白板說”。他認為能力是天賦的,知識是后得的,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對于絕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其天性像沒有痕跡的白板或柔軟的蠟塊,認知者可以任意涂寫和塑造,“我們?nèi)粘K姷娜酥校麄冎曰蚝没驂模蛴杏没驘o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認知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認知之故。”洛克十分重視認知的作用,認為認知在人的成長中起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能力和性格。
2.3柏拉圖的“洞穴中的囚徒”隱喻(“Prisonerofthecave”metaphor)在隱喻學說上,存在著兩個觀點截然相反的派別:一個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人物的“贊賞派”,另一個是以柏拉圖為代表人物的“貶斥派”。柏氏理論認為哲學討論的是真理,而修辭格卻教人如何“花言巧語”,是與哲學的宗旨背道而馳的。柏拉圖是嫻熟運用隱喻的大師,他很多深邃的哲學思想和深刻的認知理念都是通過隱喻來表達的。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運用了三個隱喻來闡明理念論,即“太陽之喻”“、線段之喻”和“洞喻”。“洞喻”有很濃厚的哲學意味,說明了認知的本質(zhì)和受過認知的人的本質(zhì)的。“洞喻”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的存在猶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樣,從孩童時代起就被捆綁了手腳,終日面壁而站,只能看到前壁上光線照射的各種影子。
2.4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shù)”隱喻(“Mid-wifery”metaphor)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認為,經(jīng)驗僅僅是激發(fā)先驗觀念的必要手段,它能清理隱晦在靈魂中的模糊觀念,從而獲取絕對確實的新知識,因而談話法是幫助學生回憶固有知識的有效途徑。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了他的觀點,提出了“知識就是回憶”[1]的學說,認為一切學習都不過是回憶罷了。他的教學方法的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經(jīng)常與各種人談話,討論人們感興趣的人生問題。第二步是:產(chǎn)婆術(shù)。這一步的作用是,在對方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的混亂并否定原有認識的基礎(chǔ)上,引導他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
3隱喻的研究意義
3.1豐富了隱喻研究內(nèi)容語言學是以認知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認知問題關(guān)乎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既表現(xiàn)為個體外在的身體和社會身份的變化,也表現(xiàn)為個體內(nèi)在的人生閱歷的積累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對于人的成長和發(fā)展的表述需要用多種方法。要想從整體上把握認知過程中人的發(fā)展和變化,并將其形成文字表述出來,就更不容易了。科學的方法僅僅局限于對事實的外在觀察,不能描述人的內(nèi)在世界,無法對其進行質(zhì)的把握。
3.2更好把握語言學的本質(zhì)認知隱喻的存在,凸顯了認知活動的文化意義和人文主義特點。認知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總是與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的。認知學者面對的是一個有意義的認知世界,認知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不全部屬于科學世界范疇。隱喻語言具有豐富的人文認知價值,認識的生動,理喻的洞見。認知隱喻是個人對認知理念的理解和表達,體現(xiàn)了語言的生動感及其厚實的文化意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科學化語言不足的填補。
3.3有利于認知理念的研究和反思隱喻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認知隱喻的意義就在于對認知活動的內(nèi)在性、精神性、文化性的深刻把握和獨特呈現(xiàn)。探究認知隱喻的意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對認知的某種理解,也是對精神世界的探詢。運用隱喻,使對認知過程和認知本真的探討更具誘人的魅力。4結(jié)語從隱喻的基本內(nèi)涵的深刻分析,揭示了隱喻的在英語文學的基本功能,也闡明了在認知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正確認識隱喻運用隱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