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理論論文
作者:胡清媛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模仿幾乎被看做是最原始的藝術理論。從模仿一詞本身的含義來說,它必定包含著被模仿的對象和模仿的結果兩個范疇,比如自然可以是被模仿的對象,藝術品則是一種模仿的結果。
1理論家論藝術
(1)哲學家(古希臘、羅馬)①柏拉圖。與其他古代哲學家一樣,柏拉圖并沒有專門論及藝術的篇章,關于藝術的理論和觀點散見于他的一些對話錄中。雖然柏拉圖沒有專門論述過藝術理論,但是他所闡釋的“模仿”概念代表了當時許多人對“藝術”的判斷,也為后世討論藝術問題奠定了基礎。在柏拉圖看來,“模仿”不僅限于繪畫或雕塑等視覺藝術,但藝術就是模仿的一種。柏拉圖的藝術館首先就是以“藝術即模仿”為基礎的,這種解讀至少反映出“模仿”概念在他的藝術理論中是首要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首先有一個絕對的“理念”存在,具體的事物或物質首先就是對這個“理念”的“模仿”,而藝術家繪制的圖畫中的事物形象則是對前一個模仿物的“模仿”。②色諾芬。色諾芬的著作中沒有專門談及藝術,但有幾次簡單涉及了有關藝術創作的問題,同時也是對模仿論的一個發展。色諾芬表示不但是人的愉快或憂傷的情緒,而且還包括許多精神氣質———高尚和慷慨、下賤和鄙吝、謙虛和聰慧、驕傲和愚蠢———都可以用畫家的畫筆描繪出來,因為它們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和身體靜止或運動的姿勢表現出來。這時,色諾芬的觀點已經超出了視覺的范圍,揭示了模仿的深度。根據這樣的觀點,模仿就不僅僅是停留在對事物表面外形的模仿了。雖然模仿借助的是事物呈現出來的外貌,或者說“表象”,但是由于畫家對這些表象加以區分,并按照描繪的需要來進行選擇,因此它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模仿了“精神特質”。色諾芬的觀點告訴人們,畫家或者雕塑家完全可以用他們手中的畫筆、顏料或石頭模仿出人的情緒。③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著述中雖然有論述詩、文學、修辭甚至音樂,卻沒有專門討論視覺藝術的。但是,他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卻對后世的藝術理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論成為他的美學理論中最有影響的部分。甚至在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遭到抵制的時期,他的模仿論概念仍然被人接受。他也把藝術理解為是對自然的模仿,但是其思想中的模仿概念僅指藝術范疇之內。他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賦予的,就好象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行一樣,成人模仿是因為能夠從模仿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即他所說的“快感”。他把模仿的來的快感歸功于人都有求職欲望和學習的沖動。因這天生的本能,人才要去模仿,也因為這個本能,人才感到快樂。此外,他還認為,藝術家在模仿的基礎上還應該有所選擇,有所加工,即他在《詩學》第二十五章中所說的“藝術家應該對原型有所加工”。亞里士多德此時所認可的模仿已經不僅僅是對柏拉圖口中的“理念”的模仿論,它被切換成對“畫家或雕塑家心靈中所固有的‘藝術觀念’”的模仿。
(2)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認為藝術作品是模仿的,當然這種模仿不是復制,這種不精確的模仿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表達其本質和主要特征,是為了使占核心地位的情感表現得更為清晰鮮明的。他說:“假定正確的模仿真是藝術的最高目的,那么你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悲劇、最好的喜劇、最好的雜劇呢?應該是重罪庭上的速記,那是所有的話都記下來的。”因此,“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藝術家也是其他個體中的個人,他通過模仿,把他從這個混合體中模仿出的東西條理化和自由化。這種自由的東西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客觀本質,也是一種倫理基調,是藝術家所處時代的藝術氣候。
(3)演說家西塞羅(古希臘、羅馬)。雖然他沒有專門研究過美術和藝術理論,但是在其諸多演說和著作中,常??梢园l現他以視覺藝術為例論述自己的觀點,這些論述片段仍可讓后人獲知當時大多數人認可的藝術理論。西塞羅的說法,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不完全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也摻入了藝術家對對象的理解。他認為藝術是對理念本身的直接模仿,藝術家可以憑借智慧探詢理念。他說:“不管我們如何理智地、有條理地討論事物,我們都應該把討論的對象回歸到這類事物的最終結的原貌和形象。換言之,西塞羅認為藝術家在創作時,一方面要模仿現實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己的imagination,把自己頭腦中的“幻象”表現出來。
(4)作家斐羅斯屈拉特(古希臘、羅馬)。雖然不是藝術家,斐羅斯屈拉特仍然用自己的熱情,對藝術史上的重要話題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觀點契合了歷史的潮流,對于藝術以及藝術理論產生的影響的確不容小覷。斐羅斯屈拉特認為繪畫是一種模仿行為,它有參照的摹本。模仿出現了兩種,一種是借助于手用心描繪出來的事物,另一種模仿則完全是用心去創造。當然,他自己認為這并不是把模仿割裂開來,二者的區別只是在于前者是比較完全的模仿,因為它同時用心和用手去描繪形象,后者算是模仿的一部分,沒有畫家技巧的人可以通過心靈的想象來創造出形象,也就是說人是生來就會“模仿”的。
2藝術家的總結和討論
(1)賽諾克拉特(古希臘、羅馬)他認可古代以來一直流傳的藝術模仿自然觀。同樣也是出于對模仿自然的追求,賽諾克拉特進一步提出,雕像不但要擺脫埃及藝術那些不夠自然的模式,來達到波利克萊托斯的樣式。此外,它還需要有更多變化,表現出人體的運動感覺。雕塑藝術在賽諾克拉特看來,就是應該無限地探索模仿自然,表現更加生動逼真的人體的方法,雕塑家們要不斷地追求細節上的相似,比如毛發、血管和肌腱等等。
(2)阿爾貝蒂(文藝復興)對于阿爾貝蒂來說,繪畫和雕塑是對于自然的模仿。他的模仿理論強調視覺的逼真性,而不再堅持任何象征性的目的。這種自然主義,相對來說是對傳統藝術再現的革新,也反映了地道的文藝復興精神。阿爾貝蒂用一種頗為科學和理性的方式,來定義這種自然主義的繪畫。這就是阿爾貝蒂有名的窗戶理論。為了精確描繪物像的輪廓,阿爾貝蒂還發明了一種稱為“紗幕”的工具。這種工具與現今畫家用于放大繪畫的九宮格是一回事。他以畫家具體的幾何學代替自然科學家的抽象的幾何學來解釋人們之所見。模仿自然的另一種有效手段便是光影。阿爾貝蒂說:“畫家應不利學習使用黑和白,這兩種顯示明暗的色能使畫中的東西顯出立體感。”這樣方法,還能使畫中不同質地的東西顯現出生動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