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急診論文
作者:姜良鐸 劉清泉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急危重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病證,離開急診醫學將標志著醫學的萎縮。中醫學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急診處理特點。但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緩慢,嚴重阻礙了中醫急診的發展,建國后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醫急診學的建設非常重視,形成專門的急癥協作組。強調中醫院的急診科(室)建設。并對急診科(室)所備中藥有了規定,這大大推動了中醫急診學的發展,同時,隨著現代急診醫學的迅猛發展,我們也應看到,由于中醫學自身體系的特點,中醫急診學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有待于進一步從各個方面進行提高。下面就幾個中醫急診學有關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供學者參考。
一、“中醫急診學”的概念
嚴格來講,中醫學無“急診醫學”的學科名稱,但中醫學有“急救”的概念,“急診”和“急救”具有相同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含義,急救強調的是“救”,急診強調的是“診斷和救治”其中心是診斷和鑒別診斷,也就是說急診的關鍵問題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診斷明確,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救治,否則,只能是臨時的對癥處理,這只是急診的一部分內容,不能代表急診的全部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采用“急診”這一概念是比較合理的,中醫急診學是在現代急診醫學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學科,是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各科急危重病的診斷、救治、救護的古老而新興學科。
“急診”、“急救”、“急癥”三者之間在概念上即有關系又有區別,“急診”是用最短的時間明確診斷,進行搶救治療患者;“急救”是指運用各種方法搶救急危重病患者;“急癥”是指各種急危重病出現危及生命的各種臨床表現。“急診”的概念比較廣泛,涵蓋了“急救”和“急癥”的內容,“急診”的對象是“急癥”,“急診”的方法是“急救”。“急診”是綱,“急救”、“急癥”是目。“急診醫學“、“急救災害醫學”、“急癥醫學”、“中醫急診學”是幾個不同的概念,在學科形成和內涵方面各有偏重,急診醫學研究的內容重點首先是急危重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學的內容,其次是急危重病的搶救治療學。急救災害醫學研究的范圍關鍵是急救方法,急救途徑等;急癥醫學研究的內容是以癥狀為中心的急危重癥的急救方法。中醫急診學的中心在“中醫學”的概念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急診的一門學科。
二、加強“中醫急診病機學及辨證體系”的研究
中醫急診學的形成的標志是急危重病具有自身的疾病演變特點和規律,具有獨特的病機演變特點,與中醫學其他學科一樣也具有自身獨立的病機演變特點和辨證規律。我們認為中醫急診的發病的關鍵病機是“正氣虛于一時,邪氣暴盛而突發”。強調了“虛實發病觀點”在急診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病機演變來看,急危重病辨證的關鍵在于“虛實”的變化,實際上是一種不同的疾病狀態在某中誘因作用下的突然失衡;因此,在急診辨證體系方面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八綱辨證的研究,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三綱”辨證體系,即“虛、實、虛實夾雜”形成三綱鼎立。這樣即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臨床掌握,簡便使用。在此基礎上根據臨床經驗深入探討研究,逐步形成中醫急診學的病機學特點和辨證體系。
三、,視古代急救的繼承及吸取現代中醫急診的科學成果
從《黃帝內經》到現在,中醫學一直都在探討中醫急診的診治,可以說中醫學每一次的飛躍,都是以中醫急診為突破口的,如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研究的就是急危重病,不僅提出了著名的六經辨證,而且對疑難危重癥也有靜僻的認識。但是后世許多經驗多散在各醫書中,缺少系統的整理。一些以急癥命名的古籍,就是強調“急救”處理,如《備急千金方》等。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針對某一種病的專書,其詳述該急癥處理更加詳盡,如《急救喉診要法》、《急救霍亂方》等,不僅有針對某一種病的醫書,而有針對某一種病的醫書,如《急救小兒推拿秘傳手法》、《喉癥救危秘寶》等。有些醫書所述經驗雖然珍貴,但是由于流傳不廣,所以讀到此書的人并不多,因此使得較為成熟的經驗得不到繼承。由此可見,整理和發掘中醫古代急癥醫學寶貴的經驗是我們繼承和發展中醫急診學的基礎和前提。
中醫急診學在解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基礎研究到臨床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與現代科學技術引人中醫學不無密切關系。中醫制劑學的發展為中醫急癥醫學的發展起了助推作用。中藥注射劑、噴霧劑、口服液及滴丸劑的出現,使得中醫在處理急癥時有更多的方法選擇。而且現代中醫制劑的療效也大大提高,為爭取時間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治療學方面,中西醫結合的長足發展,如著名的急救醫學專家王今達教授在感染性MODS的治療方面提出了“菌毒并治”學說,運用“活血化疲”的方法治療“DIC”等,著名的中醫急診學專家任繼學教授、孫塑倫教授在急性腦出血的搶救上提出了“破血化痕、醒神開竅”的治療方法,經過國家“八五”攻關的研究,證明了該治療方法不僅能夠加快血中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護神經細胞,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祛邪扶正”的治療思想。這些理論不僅發展了中醫學的治療概念,對中醫急診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診斷學方面現代科技的應用也使得對疾病的認識更加深人一步。對過去不能用望、聞、問、切診斷手段探及的領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從而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后奠定了基礎。如當心絞痛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發作時,心電圖檢查就將其與“胃院痛”中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中分離出來,從而使治療更有針對性,避免了誤診誤治。合理的吸收和引進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是今后中醫急診學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
四、關于保持中醫特色與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中醫學歷經數千年而生機猶存,這說明中醫學有其自身的特色。中醫急診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臨床醫學。失去中醫理論的急診學不是中醫急診學。保留中醫特色不是因為自封,保守戀舊,而是解放思想,盡可能發揮中醫優勢,使中醫急診學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對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處理,現代醫學有多種治療方法,其中物理降溫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病人表現為肺衛失疏(或風寒束表)時則冰袋或酒精擦浴則可使肺衛郁閉更甚,肺衛郁閉不開(不汗出)則體溫降低并不明顯,相反以適當的溫水洗浴,反可使肺衛開達,汗出后體溫則降。同樣是休克(脫證),中醫有亡陰和亡陽之分,早期的關鍵在與氣脫,此時不能一見是脫證不辨早晚,不明陰陽而動輒用參附湯,能取效者鮮已。時代在發展,尤其是進人了二十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中醫學雖然也在適應時發表展,但是一些新情況對中醫學又提出了挑戰。如有機磷農藥中毒用中醫治療者就很少。但是有機磷農藥中毒用中醫治療則有中醫的優勢。從臨床觀察看,有機磷農藥中毒之病因為濕濁穢毒其性又大寒,病機則為寒濕濁毒直中中焦脾胃,或波及肝(黃疽)、腎(腎衰)、心(昏迷)及經絡脈道(神經損害),在促進毒物排出的同時,探索中醫的治療思路是豐富中醫急診學理論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