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思想論文
作者:夏宏華 單位: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哲學也是一門古老的科學,是通過一系列關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問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并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地理學思想發展至今,充滿了人們的哲學智慧,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如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等等。因此,地理學科中滲透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1.自然界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地理學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礦產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質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紹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天體,如星云、恒星、行星、衛星等,他們都是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其展現的就是宇宙的物質性。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自然地理學中所揭示的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反映的就是物質的運動。“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陽系中地球的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轉運動。大氣環流揭示的是大氣運動,水循環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種水體的運動和相互轉化,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既反映了物質的運動,也揭示了地殼運動的能量來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運動。各種地貌的形成也無一不是物質的運動結果。如河流地貌的發育就與流水有關,風成地貌的發育就與大氣運動有關,海岸地貌的發育就與海水運動有關,地球上火山地震的發生就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等等。
3.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普遍的。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太陽系中各天體的運動規律(同向性、近圓形、共面性)保證了地球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境,為地球上生命物質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環境條件。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熱量帶。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和大氣環流奠定了地球上氣候分布規律的基礎;地殼內部物質的運動(板塊的運動)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帶的有規律的分布;此外,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農業布局、工業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把握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現象和基本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就會避免生產布局上的盲目性,趨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4.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強調,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且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辯證法的聯系觀在地理科學中有非常明顯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地理科學的重要指導方法。在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之中,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就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氣候的產物,地形影響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網密度、河流落差與流速以及開發利用的價值;氣候影響到河流的補給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節變化、結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則又明顯受到地面狀況、植被覆蓋度和降水強度的綜合影響。與此同時河流又影響到地貌的發育和形成。由此可見,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的聯系是普遍聯系和錯綜復雜的。正是因為這種聯系,所以在分析地理問題的過程中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運用聯系的觀點,把握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和判斷地理事物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各種條件,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征。
5.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狀態,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顯著的變化。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要求我們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也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同時還要求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注意防微杜漸。在地理學科教學中,不乏這樣的地理事例。例如黃土高原出現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就是長期以來人口增長、植被破壞的結果;又如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來越快的趨勢所導致的。因此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大家認識一致并采取切實行動,量變才會引起質變,真正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再如目前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就是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過了海洋、大氣、水體等自身容納、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我們在分析地理問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抓住地理問題的本質和關鍵,推測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從而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人類活動與環境的變化發展過程,就體現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首先,自然環境是客觀的,其變化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也因為人類實踐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會對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對立。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離不開自然環境,同時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實現兩者的統一,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立統一的觀點,還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世界,看問題。如農業和工業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一般會存在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存在著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些自然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也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