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危機傳播論文
作者:綦天哲 單位: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0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然而進入21世紀,伴隨著快速的現代化與全球化,歐美大國所遭受的恐怖主義襲擊、中國汶川、玉樹大地震等各種危機事件此起彼伏擾亂了人們原本安定的生活。
一、危機與危機傳播
危機一詞產生于希臘語中的Krinein。對于危機涵義的界定,各有不同。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認為:“危機是指常規科學走向科學革命,從舊范式向新范式過渡的一個階段。”①危機傳播是指在危機事件潛伏期、持續期及恢復期中,介于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傳播,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危機損壞的程度,縮短危機延續時間,挽回不良事件給公眾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帶來的損失。如何在危機事件中,傳播正確的聲音,消除疑惑和恐懼,是危機傳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危機傳播中的媒體應對
1、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危機傳播在公眾應對危機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對待危機的基本視角是把危機看成是“危險”和“機遇”的結合體。突然爆發的公共危機事件,如果得到及時的發現、報道和妥善的解決,危機就會被消除或減輕,反之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機。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僅5分鐘后,以央視為代表的中央權威媒體迅速出擊,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災難新聞進行曲”,及時、透明、全面、豐富地呈現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災難,呈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奔赴災區組織指揮抗震救災的過程,呈現了災區人民和全國軍民在抗震救災過程中的空前團結與骨肉同胞之情……贏得了全國公眾及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苯胺車間發生劇烈爆炸,當地政府在第一時間得知污染情況后采取了隱瞞的辦法。在公眾恐慌和國際質疑的雙重壓力下,此事終被披露。政府對危機的解釋被更多地與其公信力聯系在一起,影響了我國政府的國際形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此開始從一場城市生態危機向社會危機演變。
2、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嶄露頭角通過以上兩個事例的對比可以看出:在危機傳播中,媒體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和輿論溝通平臺。媒體在政府、組織與公眾之間發揮有效的信息和輿論引導作用,能夠幫助政府或組織化解危機。隨著論壇、手機等互動新興媒體的出現,在諸多危機事件發生、發展、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虛擬世界的話語權對現實的干預力正在不斷增強。2008年初發生的奧運火炬在巴黎傳遞遭到干擾事件中,不法分子從火炬手中搶奪火炬的畫面是由一位普通中國留學生用手機拍攝的,并被世界各大媒體廣泛轉載;筆者在中央電視臺蘭州應急報道點實習期間,央視運用多種新媒介對危機進行報道,其豐富的應急報道手段令我印象深刻。今年4月14日7時49分,玉樹發生7.1級地震。雖然一張拍攝結古鎮一處倒塌民居的圖片現在看起來很平常,但它是央視新聞頻道中播出的首個來自災區,通過手機彩信發回來的圖像信息。
3、媒體在危機傳播中應遵循的報道原則不管新舊媒體,危機報道方式與內容的不同,對危機傳播的效果影響也不同。媒體處理得當,往往可以化險為夷,在公眾中樹立起迅速、客觀、全面的良好形象。那么,媒體在危機報道中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呢?
(1)為公眾提供事件真相,消解謠言與流言,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危機解決的進程中來。奧爾伯特與波斯特曼曾提出關于流言傳播的基本法則②:“R(流言的強度和流布量)=I(流言主題的重要度)×A(主題的曖昧度)”。它告訴人們:媒體有責任向人們提供關于危機事件的確切信息。媒體盡快輸出信息就是在增加危機事件的透明度。
(2)把握溝通與傳遞信息的時機,引導輿論,掌握報道火候。時機是指事物發展在時間方面的有利條件。危機事件報道時機非常重要。時機掌握得好,就能發揮應有的傳播效應,在引導輿論、穩定民心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媒體不能一味為了追逐時效和競爭需要,在沒有完全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質、潛在影響、發展趨勢時,搶發新聞。
(3)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充分向社會傳達權威的主流聲音。邁克爾•里杰斯特在《危機公關》一書中根據大量的案例經驗,提出了著名的“3T”原則:Tellityourown(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it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itall(提供全部情況)。我國媒體只有遵循“3T”原則,才能不斷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進而成為引導公眾情緒的“風向標”、“催化劑”、“導航員”,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
三、危機傳播中不同階段媒體報道策略
根據斯蒂文•芬克危機傳播的階段分析理論,總體來說媒體在危機事件的報道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危機潛在期的環境監測與預警;危機突發期與蔓延期的信息傳遞;危機解決期的整體反思。在危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作為公眾依賴的風向標的大眾傳媒都必不可少,并且有一點失誤都會使危機惡化,為危機管理增加障礙。
1、危機潛伏期,媒體要承擔起環境監測與預警的社會責任拉斯韋爾曾提出了社會傳播的三項基本功能: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承。其中社會環境監測是新聞媒體的首要功能。媒體環境監測主要是指媒體通過客觀傳播,準確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景,使人們了解足以影響社會進程的機遇或威脅,作為人們決策或付之行動的依據。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然而一般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不超過10人,地震在其他國家造成的傷亡人數遠多于此。這與他們多年對公民進行的防震教育有很大關系。
2、危機突發期與蔓延期,媒體要堅守信息傳遞的重要職責十七大報告繼我國憲法、十三大報告之后,明確提出“知情權”的問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這就對我國媒體在危機事件的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眾傳媒滿足公民獲得公共信息的權利。
(1)媒體的報道要及時。危機爆發時,媒體能否在第一時間獲得關于危機的真實情況,決定了公眾是陷入恐慌還是理性面對危機事件。2009年成都公交發生爆燃事件,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在事件發生后三天內連續召開5次新聞發布會,將傷亡情況,事故原因,調查結果第一時間告訴群眾。由于信息傳遞的及時、準確,讓人們了解了事故的真實情況,扼殺了謠言的滋生,避免了因市民不知情而導致的混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