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施海寧 李梁 單位: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所謂傳播力,就是媒體傳播力,指:“一個媒體通過各種傳播方式的組合,將信息擴散,導致產生盡可能好的傳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傳播的信息、傳播速度與精度、信息的覆蓋面以及影響效果。”[1]媒體傳播力“就其本質而言,媒體影響受眾思想的能力才是傳播力的真正體現”[2]。從傳播學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這種傳播就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彼此共享、互動和共識的社會行為、活動和過程。”[3]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而言,其傳播力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傳播者(教師)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教育內容)的搜集、篩選和整合,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將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擴散,達到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培育、政治情感養成和正確行為引導的影響能力。
一、把握四個要素是增強傳播力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活動,它具備一般傳播活動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傳播過程主要由四個要素構成,即傳播內容、傳播關系、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者而言,要增強傳播力,實現有效傳播,必須分析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過程的四個要素,把握好以下幾點:首先,把握傳播內容的共享性。傳播內容就是思想政治理論信息,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師生共享,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傳播者將教材體系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教學體系,將教材語言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實現抽象表達與具體分析相結合;二是傳播者要善于從社會生活中捕獲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并將這些內容進行提煉、升華,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做到感性材料與理性內容相結合,達到教師易于傳播、學生容易接受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思辨性和邏輯性特點,而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所接觸的又是圖像化、視覺化、娛樂化的信息內容,只有將兩者相對接,傳、受雙方的信息交流才能處在一種最佳狀態,才有利于實現傳、受雙方對內容的共享。
其次,把握傳播關系的和諧性。傳播關系的和諧,有利于傳播者增強傳播力,提高傳播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傳播過程中,和諧的傳播關系包括兩種:一是傳、受雙方人際關系的和諧,二是“人—媒”關系的和諧。構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通過“學”來引導。學高為師: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傳播者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以“學識”的魅力使學生主動親近,“信其道”方能“親其師”。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者要有高尚的人格,身正為范,通過“德”來示范,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播活動中。教師的示范作用,無疑能引起學生潛意識的追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技”來表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需要傳播者通過積極引導、情感示范、內容互動等技巧,調節氣氛,產生認同。“人—媒”關系的和諧則是指傳播者要善于選擇傳播媒介,如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等。[4]通過合適的傳播媒介及其組合熟練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的表達。
其三,把握傳播媒介的現代性。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已經深入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各種傳播媒介通過聲、光、電、圖等形式將信息集束傳播,與此相適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也要在充分發揮傳統傳播媒介優勢的基礎上,從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出發,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傳播。現代多媒體課件將聲音、圖像、文字、動畫、電影等信息融為一體,實現了抽象概念具體化、邏輯命題情境化、理論闡述形象化,能夠將理論性強的文本語言轉換成符合學生認知結構的各種媒體語言來表達,有效地提高了傳播力。最后,把握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傳播,不是靜態的、平面的傳播,而是動態的、全方位的、立體式的傳播。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傳播者不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單一的傳播方式,而且還要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博客、手機短信、實踐課堂等方式實現多樣化的傳播。
二、對受眾進行正確定位和分析是增強傳播力的關鍵
教育心理學家丁贊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情感的,是做人的工作。要使理論、觀念成為大學生成長的需要,實現教學內容有效的轉化,就要準確分析大學生的特點。
首先,分析當代大學生媒介接觸特點。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現代傳播媒介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媒介進入大學生的生活,在新媒介環境下成長的他們,對媒介具有獨特的適用性和依賴性,視聽交互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與以前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加崇尚媒介的新奇消費、個性消費,媒介接觸模式和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表現為他們接觸媒介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進行娛樂消遣和學習知識。對新興媒介敏感,尤其是對網絡較為傾心,從網上獲取信息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對媒介的認知理解上,他們對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介有較多的了解,但對傳統媒介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他們對媒介傳遞的信息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一般相信媒介傳播的信息。[5]因此,作為傳播者的教師,只有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觸特點,知曉他們對媒體傳播信息的認識態度,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其次,分析受眾需求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播要注重分析大學生需要層次性和差異性,找準他們的差異性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播更有針對性。層次性主要表現在低年級與高年級、新生與畢業生、學習困難學生與貧困生等,他們的不同需求存在著層次性。差異性主要表現在男生和女生、文科生與理科生、普通專業類學生與藝術類專業學生的不同。要有針對性地構建思想理論問題體系,通過理論的層層細化,將大的理論難題結合在小的現實熱點、焦點問題上,逐條進行解答來回答學生的疑惑,從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強大的傳播力。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設置傳播議題,合理選擇傳播媒介,有效組合傳播內容,提高傳播的導向性,增強理論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