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設計論文
作者:呂靜 單位: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自古以來,我們一直在復制與傳承傳統的文明,目的就是從古代傳統的文明中借鑒智慧,為我們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物質或非物質的精神文明,歷史發展到今天,各個行業的細化以及分工,需要我們根據行業的、時代的背景來重新詮釋早期的傳統文明。今天,在藝術領域內,人們受到世界經濟文化融合的影響,創作思想所呈現出來的是全盤西化古典藝術模式,傳統的文化營養沒有在藝術設計領域凸顯出來,尤其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更彰顯出其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設計思想的根本入手,把早期傳統的民族文化精髓滲透到我們的藝術設計中來,塑造符合本土個性化的創作理念。從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背景下提升本民族的傳統設計觀和設計理念,適應大的藝術潮流。藝術設計作品是人們對文化、自然、哲學的一種詮釋,當今人們對設計的要求不單是審美,已經上升到人文的境界。民族文化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設計中,我們在充分運用民族文化的同時,要體現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合理運用“有法”和“無法”辯證統一的關系,將“中”“和”的思想體現到作品中,發揮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構建藝術設計中的“天人合一”論
“天人合一”概念興起于中國先秦時期,它將解決人和天的哲學問題作為研究中心,這一思想對中國后來的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早期關于天人合一問題研究中出現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第一,人要服從自然,這個學說的代表是老子、莊子;第二,人要征服自然,這個學說的代表是荀子;第三,人要和自然相互協調發展,代表為《周易大全》。其中,前兩種說法一直影響著中國早期的社會意識發展,但終究沒有占主導地位。古代很多哲人對第三種說法比較贊同,并對該說法進行了論證和補充,最終確立了“天人合一”論。在當代園林藝術設計中,如何把“天人合一”理論合理地納入到我們的景觀布置體系,是建立民族文化觀藝術框架的關鍵。師法自然、源于自然是當代園林藝術設計中的基本原則,建筑景觀、山水景觀、人文景觀都離不開自然的依托。無論園林的大小,都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則精心布置,使游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園林設計者的修養和生活態度都無疑地體現在景觀中,每一處景觀的藝術設計都會表現出傳統的文學意境和詩情畫意。完美地構建了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幾撮山石,喻指眾岳的大千世界之美。構建的每一處山石、每一處水景,都經過了設計者的反復推敲,將自然與人的和諧之意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收到了筆少氣壯、景簡意濃的藝術效果。
二、構建藝術設計中的“中和為美”論
在中國的先秦,一些儒學家最早提出了“和”的概念。“和”是儒學思想的根本,體現了人的包容心理,在這種包容思想下,人勢必產生多樣性的思想,從而導致了社會形態的多樣化。解決平和多元的問題也就是“和”的本質所在。在藝術設計中我們要構建“和”的思想,也就是說將多元的社會形態、多元的文化境界、多元的人文修養、多元的創造態度綜合起來,目的是解決不同設計領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融合問題。如果過分強調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中”“和”在傳統的哲學思想中是相互分開的,每個字都有其獨立的概念和學派,每個學派對其進行不同的闡述,對后來的民族哲學思想成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恰如其分”和“適當其時”是“中”所強調的思想,儒家往往也強調“中”與“時”的統一。通過協調,最終將差異性的東西達成一致是“和”所強調的思想。在中國早期的著作《禮記•中庸》中首先提出了將“和”與“中”兩個獨立命題聯系到一起的說法。該著作中強調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早期的“中和為美”論影響著我國傳統的方方面面,是中國本源哲學的精髓所在。在當代藝術設計中,我們要對“中”“和”的概念理解透徹,強調“中和為美”的思想,并把這一思想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當代藝術設計中的對比、夸張等比較極端的創作手法應用比較廣泛,這是因為受當代藝術創作觀念影響比較深遠。這些手法與民族文化中的“中和之美”有點出入,這就要求我們在藝術設計中,根據不同的創作類別和表現手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滲透,也就是說,在適合體現“中和之美”作品中要著重大力渲染。如在表現適合國人傳統情緒的作品中可以“中和為美”論來進行觀點切入,而在需要張揚表現的作品中可能此類的表現主題就不要過分地宣揚了。在明確了創作主題和思想下,將“中和為美”合理地運用到作品中。
三、構建藝術設計中“有法”與“無法”的辯證關系論
“有法”與“無法”是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中國早期的理論家和藝術家對其都有所論述,論述的重點是其對立統一的關系。怎樣對待藝術設計中的秩序和法度是這些專家們所研究的重點問題。中國傳統觀念對“有法”與“無法”具有辯證統一的論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有法”的強調,即俗話中的“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另一方面是對“無法”的強調,即不按常規,具有創造精神。蘇東坡的《書吳道子畫后》充分地體現了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說的是我們在藝術創作中,要有創新精神,但不能天馬行空的無限發展,要在一定的秩序或法度內進行,也就是說在打破常規的同時也要有法可依,按照一定的章法來進行設計,將兩者辯證統一起來。比如說在中國早期的園林設計中,就主張了“有法”和“無法”的統一,“造園有法,但亦無法,有法是規則,無法是創造,無法中有法,有法中無成法”的思想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當代藝術設計受早期的西方古典藝術影響,即使在創作過程中摻雜了很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但還是遵循著西方創作思想的大框架和設計理論。也就是說,藝術設計中的學院派將“有法”作為其跟隨的創作格式。隨著當今的藝術發展,世界大融合的設計局面對我國的設計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根據傳統理念、民族文化設計的作品都是“無法”的,在今后的藝術設計中要注重對兩者關系的把握。當代藝術設計的難點問題也衍生成為怎樣將“有法”和“無法”辯證地統一起來。要在設計作品中深入“有法”的思想精髓,又要在這種思想精髓的框架下完成突破,達到“無法”,這就是藝術設計的核心問題。在藝術設計中,把這些精髓和核心思想滲透到作品創作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