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于雪瑩 張瑩 陳小強 祖元剛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
1醫學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縱觀醫學模式的演變,無論是神靈的醫學模式、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機械論的醫學模式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都是針對疾病癥狀,使用臨床藥物的醫學模式。由于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一系列變化,使醫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人的健康、疾病和壽命是由遺傳因素、機體的機能狀態和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所決定的。城鄉工業化,居住城市化,大氣、土壤和水等環境污染以及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頻繁、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等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對健康和疾病正在產生嚴重影響,如過敏性疾患和病毒性疾患日趨流行。隨著太空、海洋、高原和極地的開發,需要防治特殊條件下出現的疾病;緊張、焦慮、郁悶和生活事件、就業與經濟收入、衛生服務等社會心理因素發生變化,也正在對健康和疾病產生嚴重影響,如精神性疾病、神經性疾病、憂郁癥、高血壓、衰弱癥和外傷問題等日益增加。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遺傳病受社會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響明顯,逐步成為人類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由于疾病構成變化(疾病譜、死因譜變化),從治療傳染病和普通病如鼠疫、霍亂、天花、黑熱病、結核病等向上述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轉變。世界性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醫學模式向探討老年病發生機理和預防對策方向上轉變。“沒有病但卻感覺不健康”,這就是亞健康。現在醫學模式對“亞健康”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束手無策,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醫學模式將以疾病為主導轉變為以健康為主導;從單個患者轉變為各種群體以至全人群;從疾病防治與身心健康轉變為身心健全及其與環境的和諧一致。因此,針對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針對健康-亞健康-疾病模式,醫學模式在向“社會生態醫學模式”轉變。社會生態醫學模式(Ecological-socialMedicalModel)把握時代的制高點、能更全面、客觀地指導人們認識和解決現代社會的衛生保健問題,維護的是健康的社會屬性和生態屬性,強調人類健康與社會和諧以及人類健康與自然和諧。健康的社會屬性方面要求人們的社會活動、人際關系、社會地位、生活方式正常,在社會環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滿意度等方面正常,強調人在氣質、性格、情緒、智力等方面狀態完好;健康的生態屬性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人類健康與自然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就是生態醫學模式。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才能實現人類健康、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需要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對植物提取物作用機制做更深入的研究,推動越來越多的植物提取物應用于疾病的治療、消除亞健康和保持健康。
2醫學模式的轉變推動中國植物提取業的發展
2•1一個靶點成就一個產業
中國生物醫藥界的領軍人物———中國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先宏先生說過“一個靶點成就一個產業”[1]。中國第1個人源化抗體藥物泰欣生TM(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能夠特異性針對腫瘤細胞進行靶向性治療。實現了泰欣生產業化生產,大大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抗體藥物產業化進程中的差距,為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次大手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疾病譜的改變,中國植物提取物產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抉擇。尋求植物提取物作用的新靶點,應用創新技術,進行新產品開發和實現產業化是中國植物提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正如前文所論述的,社會的發展帶來人類疾病譜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類主要死因居前3位的是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傷害等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針對以上疾病植物提取物作用靶點正在全世界興起研究熱潮,相應的植物提取物產品如伊立替康等都已經實現產業化。在治療疾病的領域里,醫學模式的轉變、推動靶向研究的植物提取物種類在日益增加,并且更加需要對亞健康狀態下的抗衰老、抗疲勞和抗憂郁的植物提取物如何作用的機理進行研究,圍繞保持健康、遠離亞健康,在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劑、化妝品等多個領域進行植物提取物新品種的研發。如果說一個靶點能成就一個產業,那么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保持健康3個完整的連續健康觀的領域里,仔細鉆研健康-亞健康-疾病的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會出現10個、100個,乃至成千上萬的植物提取物作用的靶點,由此來推動植物提取業的發展。
2•2推動治療疾病的植物提取物的發展
在醫學模式的轉變推動治療疾病的藥用植物提取物的發展方面,主要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外傷。20世紀國際主流醫學對癌癥的治療模式是“尋找和破壞”,即手術切除癌癥組織,放化療去消滅癌細胞,這種創傷性療法,毒副反應大。進入21世紀,治療模式已轉變為“靶向和控制”。對于那些不能治愈的病人,進行靶向治療或姑息療法,可以控制癌病灶的擴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大量以腫瘤的分子遺傳學改變及其在腫瘤細胞水平的表達為靶點的新的抗腫瘤藥物已經走向臨床,主要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細胞信號轉導分子抑制劑、靶向端粒/端粒酶的制劑以及針對腫瘤耐藥的逆轉劑[2]。從中國特有的植物物種喜樹中提取的生物堿類衍生物依立替康、拓撲替康是以DNA合成為靶點的抗腫瘤藥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從植物長春花中得到的以微管為靶點的抗腫瘤藥長春瑞濱抑制微管蛋白聚集,是目前單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最有效的藥物之一;從紅豆杉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紫杉醇可以抑制微管解聚,其半合成衍生物多西紫杉醇用于治療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細胞性肺癌、頭頸部惡性腫瘤等。這些植物提取物產品在臨床上已經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2•3推動抗衰老植物提取物的發展
衰老雖然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加強外源性抗衰老活性物質的投人,以補充機體抗衰老的不足。山茱萸植物提取物能夠影響基因的表達、損傷與修復,通過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生成等發揮其延緩衰老作用[3]。甘草的提取物甘草總黃酮可以提高抗應激能力,具有扶正固本,提高生命力及生存能力,有延緩衰老作用[4]。何首烏、大棗、陳皮、枸杞子、沙棘、銀杏、茶葉、山藥、人參、菊花、黃芪、巴戟天、絞股藍、生地、銀耳等植物的提取物都是外源性抗衰老活性物質。包括諸如抗氧化劑、抗氧化酶、膜穩定劑、自由基清除劑、脂褐質清除劑或交聯阻止劑等。目前應用較多的有茶多酚、兒茶素、大棗多糖、懷山藥多糖、麥芽醇、水楊酸、香草酸、人參皂苷、紅景天素、紅景天、沙棘黃酮、沙棘油、絞股藍總皂苷、銀耳多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