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論文
作者:周旺東 單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農業,是歷史悠久的產業,更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截至目前,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等4個主要階段。在現代農業階段,人們大量投入機械化設備、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盡管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卻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人類面臨日趨嚴峻的全球性生態危機時,人們開始反思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并嘗試建立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現代生態農業體系,循環農業應運而生。生態農業強調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而循環農業在強調生態效益的同時,強調經濟效益,突出資源循環利用、節約利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都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生態農業是循環農業的基礎,而循環農業則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1]。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理論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運用,發展循環農業蘊含著豐富的科技哲學價值理念:循環農業強調在農業生產、消費、流通各環節,以及農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物質、資源、能源投入,減少廢棄物、污染物的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筆者綜述了發展循環農業的科技哲學理念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旨在探索中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實現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1發展循環農業的科技哲學理念
脫離了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科技發展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很難轉化成生產力。循環農業是以現代農業科技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模式,屬于人類活動方式的范疇,必然體現人的觀念、意志和情感。發展循環農業,不僅要考慮如何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為誰發展的問題,要深入思考發展循環農業的科技哲學價值。發展循環農業,體現了可持續、綠色和生態倫理的科技哲學理念。
1.1可持續理念
循環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農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大自然視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實現“代內公平”;另一方面,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當前利益,更要考慮長遠利益,農業生產不能以犧牲后代利益為代價,實現“代際公平”。可見,發展循環農業,不是簡單的農業生產模式選擇問題,更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發展循環農業,要求我們在面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當代利益與后代利益的沖突時,兼顧社會利益、后代利益,要在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環境行為作出理性的道德判斷。循環農業強調產量、質量、環境、效益的有機結合,強調在不破壞資源環境的條件下,依托現代科技手段,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降低農業生產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達到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物質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供求平衡、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目的。
1.2綠色理念
人類的生存、發展和繁衍依賴于人類誕生之前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一旦被破壞,將很難在短時期內完全恢復,人類也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循環農業要通過減量、循環和再利用來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的,強調在向人類提供綠色產品的同時,營造綠色環境[2]。綠色產品、綠色環境是人類反思現代農業生產大量使用機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影響食品安全、導致環境污染而提出的。綠色產品是在生產、加工、使用、回收過程中,不會(或很少)造成污染的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要求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施用量,避免藥物殘留及環境污染,避免影響人類健康、摧殘生態環境,構建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綠色環境。從這個角度講,發展循環農業,不是簡單地考慮食物、食品安全,更要考慮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承擔起相應的公共義務和道德責任。
1.3生態倫理理念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平衡系統,循環農業遵循農業生態系統的生存法則和生態規律。人類在為破壞生態環境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提出了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生態倫理觀也隨之產生。作為循環農業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生態倫理觀要求人類在開發、利用大自然時,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利用現代科技設備開發大自然的同時,不能以犧牲后代利益為代價過度索取,更不能浪費資源;在利用高效農藥、化肥祛除病蟲害,獲得農業豐收的同時,不能把道德義務和生態倫理拋諸腦后;在追求自身生存權利的同時,應認識到人類與其他生命物種一樣,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類應該尊重其他生命物種的生存權,不能無節制地剝奪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例如,生態倫理觀認為,害蟲盡管有害于農業生產,用大量化學殺蟲劑清除并不是理想選擇,應該根據生物食物鏈規律,讓害蟲的天敵控制害蟲,維護生態食物鏈的完整性,維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3]。
2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生態環境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物質裝備水平的不斷改善,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顯著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勞動生產率還不高,農業科技水平無法完全滿足支撐循環農業的需要,加上受觀念意識、人才隊伍建設、農技推廣等因素的影響,發展循環農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2.1發展循環農業的意識淡薄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政府、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和農戶等各方力量的支持。首先,作為發展循環農業的推動者和主導者,政府不僅要加強循環農業理念的宣傳,更需要用法律制度和財稅政策來規范和引導循環農業的發展[4];其次,發展循環農業需要相應的科技支撐,作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科研院所和科研工作者要根據循環農業發展戰略,總結經驗、探索發現,為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更實用的科技支撐;再次,與農戶相比,作為發展循環農業的主體和踐行者,農業企業市場意識更強、應用現代科技成果的積極性更高,在推動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后,在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者主體的情況下,農民的支持和參與是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基礎[5]。為了充分發動政府、科研院所、農業企業、農戶等各方力量,需要加強宣傳,改變發展循環農業意識淡薄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