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攝影論文
作者:韓連?
隨著現代文化、科技的發展,攝影已從簡單的復制對象、記錄現實發展成為目前的一個多分支、多門類、多功能的大家族,如藝術攝影、科技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攝影的分類也就賦予了這些不同類別的攝影以不同的目的和功能。簡單理解攝影只有記錄實況的價值和其它實用功利價值,而忽略藝術攝影的審美價值,這種傾向是有害的。
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審美服務于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攝影藝術要想在藝術園地里尋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須具備它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藝術攝影在通過特定的場景,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它往往不以反映具體事物為終極,而是通過畫面形象來表現作者的感情、生活態度,并對生活做出自己的評價。藝術攝影還要求通過生活的真實達到藝術的真實,首先是激起觀眾的美感情緒,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藝術的審美價值也決定著我們的藝術創造者在創作時的審美物化中,審美意識的高度集中,才有可能創造出較高水準的攝影藝術品。如果只用認識的、政治的、記實的、功利的、實用的目的來作為衡量藝術攝影作品的標準,那就可能會混淆了藝術和生活、藝術和歷史、藝術和自然、藝術和科學的界限。關于藝術的標準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說:“從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恩格斯這里對藝術的評價是歷史和審美價值的評價,而不是其它標準。就藝術攝影作品來說必須以它審美價值來作用于人們精神世界,體現其在整個社會中的作用。
藝術攝影屬文化范疇,是一定社會形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同樣也是人類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手段。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它是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但它又不同于哲學、政治、法律等其它社會意識形式。藝術攝影的本質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就藝術的把握方式而言,藝術攝影用馬克思的觀點來分析它決不是簡單的對客體進行復制,而是用藝術的“掌握”方式主動地對客體予以藝術的觀照。表現在創作上是主體審美意識對客體的藝術掌握方式上,不同的主體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目的也不相同,這就是藝術攝影區別于其它社會意識形式的本質所在。馬克思曾在《1844經濟手稿》中指出“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藝術攝影審美活動的獨特方式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而也顯示了它的獨特本質。就藝術攝影的掌握世界的獨特方式而言,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攝影藝術家應該用審美的眼光來觀照社會生活實踐這個客體世界。面對巍峨的群山,我們的攝影藝術家看到的是山巒起伏的線條、層次、光影、色彩諸因素,考慮的是選擇怎樣的最佳角度,將客觀世界通過藝術的方式,構成美的攝影藝術形式,來體現審美價值的實現。同樣面對這個客體,地礦學家看到的將是地理構造的形成,注意研究的是各類礦產資源的含量成份,構想的是怎樣開發利用來服務于社會。而一個佛教徒看到的可能是山中古色古香的廟宇,理想的世外桃源,幻想中靜觀入化的妙景,很顯然它是以宗教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的。筆者曾在某次創作活動中,在牧區遇見人們正在修建飼養場,此時正值中午,光線將房頂梁擦的影子投在室內地面上,眼前的客體構成一個可見而不可求的美妙的光影世界。主體審美意識中長期尋覓的積蓄在這一瞬間客體的刺激下得以實現,在主體的審美觀照中客體成了主體審美情感的載體,主體靈光附體似的在創作中進入了癡迷狀態,經過高度的凝聚,瞬間完成認識上的飛躍,主體的審美意識迅速得以物化。這里我們看到,藝術攝影的創造它既來源于客體的刺激,更重要的則來源于作者審美情感的觀照。
攝影創作中它不是推理,而是主體審美經驗實踐積累在瞬間閃現的直接悟見。這里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是主體進入創作中審美境界的前奏,也是審美感應發生的動力,主體感情在客體刺激的感應中表現了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創作中客體形式的感應是主體審美意識覺醒與客體表象之間作用的溝通也反映了創作中情與景的交融的相互作用。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的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攝影創作中審美意識的觀照,是主體的本質力量物化的根本,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創作的規律。通過以上的創作活動我們不難看出創作主體是以藝術的方式把握客體世界的,藝術的掌握世界從本質上區別于純實用功利意識、科學求真意識或道德理性意識,而表現出以藝術方式掌握世界的根本是審美意識。
攝影創作中,作者做為一定時代、地域、文化的人必定受著各方面的影響。在社會集體無意識的審美意識影響下,集體無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作者的審美意識。所以說藝術創作中的個體審美意識的呈現又是集體審美意識的表現,絕對的自我表現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我們也不否認作者的獨特的創造性和靈性,在表現對象化了的客體時注入作者個體的情感和獨到的審美意識觀照是不可少的。作者成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的中介。可悲的是在相當一個時期我們的某些藝術攝影作者并沒弄清馬克思關于用藝術的方式掌握世界這一真理,也就沒弄清藝術的功能。把藝術等同于政治宣傳、圖解政策,或等同于實際生活的原貌。當然也有部分觀眾對藝術作品發出“生活不是這樣,怎么你反映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樣”等幼稚的責備。當然,藝術作品具有教育認識功能,實用功能。但決不能忽視其審美功能。藝術攝影不同于廣告攝影的實用性、新聞攝影的實況性。藝術攝影的主要功能應是審美功能。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談到歌德的局限時說:“我們決不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責備歌德,而只是從美學和歷史的角度來責備他。”恩格斯對藝術家的評價很明確。對藝術品用美學和歷史的標準來衡量,而不是其它標準。對于廣告攝影的功用性、新聞攝影的實況宣傳史料價值,我們不能只用藝術審美的標準來要求,反之用它們的標準對待藝術攝影也是不應該的。
在對時代精神、社會現實生活的理解上,攝影藝術要有其獨特的理解、獨特的切入角度、表現方式和藝術的把握方式。少數人把藝術真實理解為生活真實,把現實生活理解為單一的物質生活,把現代文明簡單理解為物質文明,這是很偏面的。現代文明,,它既包括豐厚的物質文明,也包涵豐富的精神文明。現代社會的文明發展是物質和精神的雙向文明的發展。我們的藝術攝影者以藝術的方式來把握現實生活,以精神的文化的視角來面對生活,防止純白然主義的復制生活,重在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在攝影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不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呈現,而應是審美主體內在精神世界的表現,是審美意識的創造。用高水準的作品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引導觀眾走向審美的深層,得以情操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審美意識實現,是藝術家終生追求的目標。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