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精神論文
作者:徐嫻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
讀豐子愷的書在后,萌發“原創”觀點在先。而豐子愷的觀點正是支持我肯定“原創”的強有力支持。他的生平就是游學與歷經世事,這是他的創作源泉,所以他才能有意義地“漫而畫之”。又因為他的作品要受之于更多的平凡人,所以他的觀點具備了更深度的關于人文層面的“導向價值。”這正是我領會動畫藝術的妙門。
一、“意到筆不到”的漫畫藝術觀點與動畫造型的夸張藝術特質
1.豐子愷的“意到筆不到”漫畫藝術觀點
“意到筆不到”在中國古代文人畫中就有提出。北宋蘇軾的“常理說”提出兩個對立:常理與常形,文人與畫工。蘇軾說:“物一理也,通其意而無適而不可。”[1]他更認為,文人的獨特稟賦就在于能得此理。文人超出畫工、常理高于形似的地方,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形似只涉及物之表象,而理是物之本質。還認為文人畫能得物之神氣,畫工注意表面的細節,毫無生氣。二是形似只看一物,常理卻能看出萬物貫通處,從一見多。蘇軾有首著名的非形似之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陵王主薄所畫折枝二首》之一)。”盡管后世間或批評它完全否定形似,但從全詩主旨來看,蘇軾特地強調繪畫必須超越眼前的物象,如同詩歌要超出字面之意,文人畫強調“意在筆先”。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專設“畫意”一章,搜羅晉唐古今詩篇,以“寫物貌情,捋發人之思哉。”畫中有詩意,有寄托,才能讓文人之作高出工人。強調“無意為上”,則要將有意識的、自覺的心智控制,化為自然而然;將作者之用心轉化為不用心,實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從創作而言,動筆之前的醞釀凝思可謂“有意”,而過程中的靈感勃發,妙趣橫生,又可謂“意外”“無意”。
晚清秦祖永《桐蔭畫訣》提出“有意無意間”確是中肯之言,“用筆須要活潑潑地,隨形取象,在有意無意間,畫自然,機趣天真,脫盡筆墨痕跡,方是工夫到境。”唐張彥遠在他的《歷代名畫記》里,也提出過“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藝術觀點。張彥遠在談“畫體”時,把畫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他把“自然”列于第一,而將“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把什么都畫出來的畫列為下品。這實際上就已經體現了意到筆不到的審美思想。“筆不周而意周”“畫盡意在”,這正是中國畫講求含蓄美在用筆上的體現。由此看來,豐子愷作畫的觀念深受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的影響。豐子愷自己也說過:“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2]他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經常畫臉不寫細部,僅瞄輪廓,外加一張嘴。作者在作畫時不施色彩,寥寥數筆,人物的形態躍然紙上。東晉的顧愷之早就說過:“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豐子愷對人物的面部處理雖是反向而行,但在他的漫畫中卻實質上達到了傳神的目的,在此圖中,作者著力在繪畫的立意方面,出人意表,又合乎情理,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他在《漫畫創作二十年》一文中說自己曾用簡潔的幾筆描繪了一個有興味的幻象,有一次偶爾再提筆詳細描畫,“結果變成和那幻象全異的一種現象,竟糟蹋了那張畫。恍憶古人而言:‘意到筆不到’,真非欺人之談。”[3]
2.動畫造型的夸張藝術特質
動畫不同于傳統藝術,傳統藝術的受眾歷來屬于社會的少數人群。而動畫則是面對社會最廣大的人群,可以最大限度的侵潤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去,所以能“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它天生的“幽默稟性”,使得生活乃至人生如獲得神奇香料一般,苦澀會有醇香,苦難因為笑容而冰釋。所以,動畫這門藝術的宗旨就是讓人學會獲得快樂。動畫造型設計是一個完整的簡化、拆解與重構的過程。簡化是動畫角色造型的先天特性,拆解是由動畫制作工藝帶來的特性,所以動畫角色不能復雜不加以簡化,如何讓角色形象生動富有戲劇性從而在表演中產生強烈的映像并能形成獨立的符號語言,那么自由的添加元素加以重構這就是動畫造型設計的必要性。所以動畫的世界必定是徹底“創造”出來的,而動畫角色必定是集最大化的社會信息為形象特征,進而使得一個“角色形象”獲得人類情感的特征,簡化來說就是“傳神”。也就是惟妙惟肖的“表演”。這個過程中觀眾享受到視覺快樂,產生了有趣、感動等更多細膩的情感共鳴,成功的與“角色”發生某種關聯,進而對“角色”產生深刻印象,甚至于結合自己的所感所想賦予“角色”更深層次的情感,產生擁有欲望,而“角色”就此成為了隱藏安放某種私密情感與思維果實的最佳土壤。所以,動畫藝術在制作過程中本身就是創作者的一次抽象藝術行為,通過觀影,觀眾進而將其更進一步深層挖掘再次“抽象化”。
而動畫造型的審美特征與豐子愷的“意在筆先”的藝術觀點是共通的。正因為一個對象的“存在感”中包羅的信息太大了,單不說對象的內在稟性,就“外形”的信息量就十分龐雜巨大,因為他的存在不光是美學理論中的那幾個元素,還有更加具體的,與其他人有差別的細節,形狀,體態,服飾,頭發絲,汗毛孔,甚至是與外在空間交融的“視覺感”更是個人各樣。所以在快速閉眼的一瞬間,還有光影間留在眼中的那一刻,將那一瞬間捕捉到的視覺印象快速的,用最順手,最自然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一個印象就是捕捉到的“全真”的“神”。而動畫角色的造型正是要過濾掉這些外形信息保留住最能代表角色的“神采”與“氣韻”的元素內容,要做到“傳神”勢必需要夸張造型的比例結構以及某個局部。“作畫時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漫畫之道,是用省筆法來迅速地描寫靈感,仿佛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捉住對象的要點,描出對象的輪廓,或僅示對象底一部分而任讀者悟得其他部分。這概略而迅速的省筆法,能使創作時的靈感直接地自然地表現,而產生“神來”妙筆……憑觀者的想象其未畫的部分,故含蓄豐富,而畫意更覺深邃。”所以,在這么多鋪天蓋地的漫畫書冊中,真正能被世人留傳珍愛的經典漫畫作品恰恰都具備豐子愷提到的漫畫品質.而作為學生的我,也學會在每次練習中,從繁到簡,不斷推敲,盡量保住角色的“神”。